![]() 擺接堡客家文化資源區
訪查土城清朝年間即來台開墾的老家族,可以發現,除頂埔地區主要為泉州人的聚居地,其他地區幾乎以漳州人為主,呈現出明顯的界線。開闢不同地方的家族,常常因累世同居而各自形成單姓聚落。不過,據悉也有同一地方未必只有單一姓氏掌控土地所有權,例如大安寮莊同時有永定江氏、南靖簡氏和黃氏入墾;柑林陂的開墾以官陂廖氏為主,但黃氏也是當地望族。
1、冷水坑詔安呂氏 冷水坑客屬詔安呂氏的浙江開基為祖謙公,世居浙江婺洲金華,世稱東萊先生。其後,後裔由浙江金華徙居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又約於宋熙寧年間(1168-1177),呂大德,號萬春,再遷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鄉河尾,傳八大房,至此萬春公成為詔安始祖,亦為北臺灣各地詔安呂氏宗親會祭祀的首要祖先。 據詔安呂氏族中文書指出約在清初順治年間,詔安呂氏入台移居到板橋。隨後族中的五、六房,在臨近地方尋地開拓,有一房遷移土城地區開基立業(呂理字,2000:1),冷水坑詔安呂氏至此開始繁衍而成大族。冷水坑詔安呂氏祖厝在現今土城海霸王餐廳的隔壁,此一祖厝是北台灣詔安呂氏家族中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二處之一,另一處則是在八德。 自土城分衍至新北市各地的詔安呂氏,支脈繁衍頗眾,據悉西抵鶯歌東湖、南至新店平潭一帶、東達雙溪魚桁乃至貢寮鄉境,大體上是以新北市的南半部為限。若舉宗親會的「吃會」活動為例,至少包括土城與板橋、中和與永和、東北角雙溪等散居各地的宗親,據報導在40多年前,尚有翻山越嶺的遠道至冷水坑呂氏祖厝「吃會」與宗族團聚的往例。 本地呂氏除自板橋遷入之說,此外亦有從八德遷來且與呂秀蓮同宗的派下,其字輩為「漳傳芳理學」。 2、冷水坑南靖大磚坑版寮庄劉氏 位於冷水坑莊的劉氏現居清水里,祖籍漳州府南靖縣大磚坑版寮庄,十一世石長公在雍正年間渡海來台。 劉氏在土城以務農與種茶為業,現今亦有許多子孫在土城政壇上嶄露頭角,例如劉木貴長期擔任清水里長,並曾任農會理事長;前市長劉朝金亦為其家族成員。(藍美雅、謝慧瑾,1997:66-69) 3、大安寮永定高頭江氏 位於大安寮莊的江氏現居永寧里,祖籍汀州永定高頭,十九世祖江在澤渡海來台。江家原本家業尚豐,二十世江琳輝和二十二世江然秀都是清朝時期的秀才,二十三世的江重照更是光緒10年(1884)的贈貢,但因吸食鴉片而家道中落,致其子二十四世江大崑早年非常刻苦。(藍美雅、謝慧瑾,1997:77-79) 大安寮二十四世江氏大崑公在1895年的抗日事件中,救了在大安寮遭抗日軍襲擊的日本步兵,故當日軍襲擊大安寮時,只有江家未受波及。江大崑後來經營茶葉,白手起家,在20幾年間陸續購進三、四十甲田園,使日治時期的江家盛極一時,田宅、茶園甚多。江大崑曾於大正9年(1920)任「湳雅公廳」管理人,並曾任大安寮土城庄擺接堡第十三保保正以及「大墓公」董事。 據報導大安寮江氏宗親有參加財團法人江氏祭祖公會,往年每年都會到板橋南雅的江璞亭公厝祭祖。又據現居於土城區中央路自外縣市移居至此的客家人指出,他認識許多土城的江姓人家,幾乎都是「客底」,只是已被福佬人同化而不再說客話。 4、外籐寮坑永定高頭江氏 東山派下十九世祖江蒼蕃與子任康、任莊及任榮等四人在雍正10年(1732)入墾外籐寮坑員山,其後又在萬華製作雨傘及「潮絲煙」為業,致富後在籐寮坑建大公厝,開墾土地達百餘甲(陳光元,1997:78)。 外籐寮坑江氏在二十世分家之後,號安定公的長子江任康擁有外籐寮坑大公厝,繼續在土城一帶繁衍後裔,三子任榮公返回福建永定原鄉發展,二子任莊公則至臨近的板橋後埔卜居並成為擺接堡地方知名望族,在現址館前東路與縣民大道一段交會口附近,建置江氏祖祠福成堂。 此外,任專公派下在土城和平路尚有分設的「江進庭公廳」,公廳內祭祀有「第十三世東峰公太」的牌位,江氏派下對東峰公太的敬祀是自原鄉所攜來,並在道光年間已成立有東峰公太祭祀公業。 5、大安寮詔安秀篆黃氏 同樣位於大安寮莊的黃氏現居土城區大安里,祖籍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埔坪堡東坑庄。渡臺祖為十三世黃秀河,出生於康熙57年(1718),隨叔父黃千有渡臺入墾擺接堡大安寮庄。 依晉安宮第一次整建紀念石碑中可知,包括黃秀河(世耀)在內,於乾隆45年(1780)發起整建晉安宮的人中,有盧姓、曾姓、李姓、黃姓等居民,由此可知當時大安寮已經有不少住戶入居,且經濟狀況應呈現較為穩定的狀態,因而能力整建廟宇。(藍美雅、謝慧瑾,1997:96) 6、柑林陂鎮平黃氏 位於柑林陂莊的黃氏現居埤林里,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十五世祖先渡海來台時先居龍潭,目前尚有公廳在龍潭的北二高交流道旁,時至清末,十八世的時德公從桃園龍潭移居土城,成為柑林陂鎮平黃氏的開基祖。 黃氏時德公在土城是開設擇日館為生,名為「春生堂」,子孫代代相傳,以此為業,至二十一世黃玉傳另研習中醫,至今家中仍保有藥經書、藥罐等早期文物。時德公後裔二十三世子孫黃永昌現任新北市議員,據其口述,黃氏本為客家人,祖先會說客話的人很多,時至今日已不會說客話。 7、柑林陂、冷水坑詔安官陂廖氏 土城廖氏原籍詔安官陂,清朝年間來台拓墾,屬於「雙廖」系統的客屬,死後墓碑需改寫為張姓,據悉至今為子孫取名仍照古傳的字輩命名。廖氏累世叢聚於柑林陂莊的廖氏,現今的埤林里亦多流佈。 報導中有稱與三峽及鶯歌的泉州籍廖氏並無往來,土城也沒有漳州詔安以外的廖氏。曾任柑林村長,年約70歲的廖年星表示自己是客家人,在祖父廖富貴這代的土城廖氏,其實還會說客話;但是,到了父親這代就已經不太會說客語;最後是他自己這代人,則是完全不會說客話的「客底」。又據悉土城詔安廖氏地產極多,可與板橋林本源家族相比,這也是受惠於開基立業的時間極早,自然會在數代之後,累積相當可觀的土地利益。 又在〈廖元子公後裔渡臺墾拓開基始祖一覽表〉中,記載詔安官陂廖氏在冷水坑計有二派,包括天賦公後裔十二世序魁公派,以及清朝乾隆初年入墾的十三世天海公派或稱道昭公派,序魁公及天海公皆為冷水坑的開基始祖(廖久輝等,2009)。 8、藤寮坑詔安秀篆邱氏 位於藤寮坑莊的邱家現居廷寮里,祖籍漳州府詔安縣秀篆石麻堡,第十三世祖邱強芝於乾隆22年(1757)來臺開墾,先以桃澗堡八隻屋溝後(桃園八德溝後)為根據地,之後開枝散葉,主要分布於新北市與桃園市各地。第十二世祖邱任翠定居藤寮坑。其侄邱文融於乾隆年間至該地開墾,後代繁衍至今。 秀篆邱氏公厝文慶堂即位於廷寮里。根據其十九世子孫邱垂文口述,邱家為客家人,每年冬至都要到八德的蓮塘公、道陞公祭祀公祠參加祭祀(邱文能,2018;藍美雅、謝慧瑾1997:88-89)。 9、大安寮南靖簡氏 大安寮南靖客屬簡氏,是七房貴智公本派十一世子聖公派下永豐里書洋總田治甲長嶺,子聖公派下共有八房後裔,來臺的各大房族裔中,除了長房及屘房外並無來台入墾者,除此之外,總計十二世「元」字輩的元春公等派下,來台繁衍者計有六房 (簡添益,1989:74)。 南靖簡子聖派下十三世祖世用公、十四世天相公二人,從「南靖縣梅壠社」渡海來台先在鹿港登陸,然後在隔年的乾隆17年(1752)選在土城大安寮「竹圍埔」入墾,也就是現今的永寧開基。其後,據《簡氏族譜》所記隨後來台的族裔至少有派下六大房中的五房、三房及二房,幾乎皆以大安寮為首站,然後再覓地外遷拓展族脈(簡添益,1989:135-136)。 簡子聖派下依循八大房派的分類,集中於新北市西南以及宜蘭二地,推判在早期彼此之間就有頻繁的往來。簡子聖六大房派下分佈具有同房派叢聚一地的現象,如土城是五房元珪後裔十三世世魁、世用、世發等派下的聚居之地;鶯歌至新莊有七房元華十三世世雄創業;桃園市有二房春公及部份的五房、四房族脈;宜蘭羅東、冬山、三星及頭城,有三房元榜、四房元璋、六房元璇派下叢聚。由此觀之,簡子聖派下在台的六房後裔,大體上的叢聚區域可分為新北市西南以及宜蘭二地。 10、清水坑南靖梅林魏氏 土城梅林客屬魏氏叢聚於清水坑一帶,約在清初已渡台入墾,且與台灣各地魏氏並無關係亦無往來。近年來透過返鄉尋祖的機緣,以年歲已高的魏紫林為例,自此得知開台祖為客屬。 依據田野所見的《新北市土城魏氏宗祠鉅鹿堂魏氏大族譜》文中所記,祖籍在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鄉梅瓏總的十三世達胤公,約在乾隆年間因原鄉山多地少,生活困難,而渡海經澎湖自淡水登岸,轉自土城清水坑開基立業。現今土城魏氏的原鄉祠堂,是選址在梅林鄉北龍社的魏氏祖祠,祖譜中稱之「唐山祠堂」,自民國80年(1991)後開始返梅林原鄉尋根,並辦理祭祖活動。 又據魏氏報導人所提供乾隆48年(1783)之田契文書,可見當時魏氏已從「武○灣社土目」購得又稱冷水坑的「清水坑橫坑」一帶的土地。接著,又返原鄉將十二世祖永達公骨骸,攜來清水坑現今魏氏鉅鹿堂宗祠後方安葬,其後的數代祖先骨骸,皆下葬在永達公附近。 梅林魏氏可謂清水坑豪族,道光年間在現今的青雲路一帶置產,成立「新北市土城市魏公盛祭祀公業」並築成瓦造的「鉅鹿堂」祖祠。至今,土城梅林魏氏人口繁衍頗眾,據悉至今皆群聚在清水坑臨近之地,少有外移分衍的情形。 11、土城詔安張氏 位在貨饒村的土城張氏祖厝,設有詔安客屬張氏利和公後裔,所集資創設的「祭祀公業張盛科張榮德」,又稱「張厝祭祀公業」。 從張氏祖祠門柱上的聯對觀之,「張廖簡結千年果,清河堂建萬年基」,可見此一祖祠又是「張廖簡」三姓聯宗的祭祀重鎮,亦見詔安張氏在土城地方是具相當聲望的家族。 12、土城員林里劉氏 前員林里長劉添福報導,其祖先從大陸來台已有二百多年。入墾之初,誠如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所描述,劉氏父系的「查埔祖」為唐山人,母系「查某祖」則是台灣在地的平埔族人。此外,祖先留下「鄭、趙、李、劉、高」同為一家的傳說,且有基於此五姓氏祖源脈絡密切,彼此不能通婚的訓示。 劉添福又稱在其父親入贅至母親呂氏家中之後,本有劉氏族譜,但是已被母親所燒毀,不過移居桃園市的其他房親尚存有劉氏祖譜流傳,因此是否為客屬尚待查證。 13、土城四汴頭平和羅氏 四汴頭羅氏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呈奇嶺龍鏡社」,十一世毓朗公在雍正年間新北市市入墾土城四汴頭。 14、土城大安寮鎮平盧氏 土城大安寮盧厝莊的盧氏,來臺祖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大地村。據盧氏族譜,土城盧氏是維耀公派下的第十五世俊玉、俊美、俊成及俊亮四兄弟,在清代渡臺入墾,至今繁衍已有二百多年。其中的俊亮公因未配室,之後又轉返大陸原鄉。 這些開基先人來臺後的落腳處,即是今日土城大安寮盧厝莊。盧氏開闢之地現稱盧厝,族裔雖已不會說客話,但是尚知來臺祖是客家人,現任立法委員盧嘉辰報導其即為盧氏後裔。 近年來已主動發起整修祖祠,以及恢復辦理三十幾年來中斷的祭祖儀式的盧氏。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祖祠的時候,盧氏後人有從神龕上,發現貼有「三山國王」紅紙黑字的神明牌位一座,據此,盧氏亦認為這是再度找到家族是客家人的一項證據。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