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建築聚落

南部近山區的客家家族聚落

撰稿人:廖倫光

南部近山區的客家家族聚落(新店區、烏來區、坪林區、石碇區、深坑區、平溪區)

(一)新店區

新店區客屬分布在新店溪西向的安坑溪流域及塗潭,包括碧潭橋以西的頂城、下城、柴埕、安坑、二城、三城、高車、十四份、吳厝底、虎仔山、車子路、二叭子、塗潭等為主,在山林溪谷中所生聚而成的眾多聚落群及其姓氏宗族,聯繫成一漳州客屬為骨幹的優勢區域。

新店區的聚落型態在平原地方有集村至街市景觀,在丘陵地也有散村至小集村分布的農林村落。至於,新店區客屬集中的安坑地區,聚落與叢聚方式是經由一處又一處的,順著溪谷所推展而成的聚落群,各聚落廣被在新店溪以西的山林區域,呈現具防禦性格且單元規格有限的鍊村型態。

自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新店安坑地區,由於貼近山林且有溪水灌溉,拓殖產業,是以稻作、煉腦、木材、藍菁、茶葉與煤炭等項,是當地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

這裡的客家人非常重視聚落防禦與地方團結,諸如客屬叢聚的新店安坑溪流域,沿溪谷排列的頂城、下城、頭城、二城、三城等近山聚落,在清代乃至日治時期,盛行石造城圍與隘寮等防衛構築保衛家園。

舉凡富田芳郎在《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一文中分析的,基於治安上的考量,安坑地區的聚落群,大都是連續成線狀般的存在於安坑溪谷,是小規模的集居型農村聚落:「蕃害一般常見於山麓地帶;而散居型較多的北部,山地溪谷地帶中也有不少的集居型農村聚落,推定其不只是因為地形的影響,與聚落的沿革、地名都有關係。例如新店庄的安坑有頭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的地名,到四城為止,因數目小,是小規模的集居型」。

此外,公館崙東南方往五重溪流域方向,也就是現在的車子路口的緩丘一帶,亦有防敵的隘寮性質之「更寮崙」;以及在目前康樂新村對面,又有「木柵」等以舊時防禦設施為名的地名。道光6年(1826)以後,漢人進一步的向西南方深入五重溪流域一帶開發,並沿線建立羅列的防衛型聚落(深坑廳總務課編,19075)。

南部近山區的客家家族聚落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