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新北市的客家故事-奮鬥與融合案例

吳義德

吳義德,新竹縣關西人,他出生於民國24年7月,十四歲學學畢業後,因本鄉沒事可做,在堂兄友人之介紹之下,北上來到臺北,當時他是到南昌街一間印免廠當學徒,說起來也是很有趣,這家印刷廠的老闆正是關西同鄉,六兄弟在臺北奮鬥,經營著一番事業。

吳義德到這家印刷廠當學徒開始,一呆就是三十多年,晚上住在店的樓上,全廠約四十位工人有三分之二都是客家鄉親,廠長蔡景祥待大家都很好,每逢星假休假,還帶著工人們到內湖,幫他的大哥蔡景盛耕田,因為大家都來自農村鄉下,因此插怏割稻也都難不倒,可以賺取工資貼補生活費用。在當時當學徒的幾年是沒有工資的,客家人重視「學手藝」功夫,大家辛勤學習,在這段工作時期努力以赴,毫無怨言。

吳義德


吳義德上臺北時,只能講客家話,因為只有小學學歷,跟本地福佬人不容易溝通,但幾年下來福老話也能說清楚了。他從學徒成為了印刷師傅,工廠印製品多是本地外銷產品之標籤、工商表格等,因外銷事業興隆,印刷品的數量相當大,工作加班很是繁忙。

 二十四歲當兵回來後,吳義德仍回到南昌街工廠服務,公司名字叫「文瑞印刷文具行」,結婚之後負擔加重,晚上下班後又跑去開計程車,連續好幾年的磨綀,讓他行動迅速,跟著時代飛騰的腳步前進,天天不敢懈怠。

到了二十七歲,因有一位親人相邀,他離開工廠,另行在南京東路開設印刷公司,但工作緊張,創業不易,二年內就收了起來,吳義德只好收攤,全家搬到永和來住。

住在永和期間,是在竹林路91巷內的「客人庄」,這兒聚集了三十多戶人家,全部是外來的客家人,一住就有十多年。父母有時來看兒孫,發現小小空間擠滿了人,主張要想辦法買間自已的房子,吳義德因自覺儲畜有限,永和一帶房子買不起,再加上客人庄馬上要拆除來蓋大樓,他只好選擇房租較便宜的泰山地區居住,為了工作方便就轉換到新莊中正路上班。

六十六歲時吳義德離開工作近四十年的印刷作業,在泰山定居期間,認識了當時當警員的宋明宗,宋先生後來參選鄉民代表,曾擔任到代表會副主席,民國94年當選了泰山鄉長,吳義德一路相挺,幫這位客家子弟榮登寶座,並安排他當了明志書院的管理員,讓這座臺北開發史上留存的文化古跡重新回到客家人手中。

吳義德認為客家人忠厚老實,為人腳踏實地,但因是少數一群,容易受到福佬人之欺侮,但多年在臺北工作,精通各種方言也就沒有這類問題,甚至正因為國語流利,受到工商老闆的重用,實在是很了不起的成長歷程。

吳義德仍然經常回關西老家,那兒有座吳氏公廳(祖祠),祖產十分龐大,族親們一起管理著,有時祖產土地被徵收,各房子弟尚可分配到金額,民國96年他就領了三萬塊錢的分配額。在泰山,他主張客家人一定要認真講客話,要不然客家文化是走不下去的,他以身作則,希望每一位鄉親都能努力,將自我文化留傳下去。

性別 :
原籍 : 新竹關西
現居地 : 泰山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