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蘭三堡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

芝蘭三堡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

行政區域

編號

地區

建築名稱

建築類型

淡水區

0

淡水

鄞山寺

廟宇、會館

三芝區

1

新庄子

南山圓窗派江家祠堂

祠堂

三芝區

2

八連溪

江家公廳

祠堂

三芝區

3

埔坪、內柑宅、興華大溪

江宅、謝宅、興華大溪之虎尾寮

民居

石門區

1

內石門

矮厝仔民居

民居

石門區

2

阿里磅

十八王公廟

廟宇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1、淡水區

淡水鄞山寺亦稱汀州會館,是汀州八縣子弟合建於道光2年(1822),並利用剩餘的募款,買下寺旁的土地供族人開墾。

鄞山寺與一般廟宇或會館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以明文規定寺中所有業務,皆屬「台北汀眾」。誠如廟中史料《憲示禁謹將鄞山寺公議善后章程》所示,「鄞山寺係台北汀眾公建所有本祀業應歸本地汀人辨理公議有事項商榷之處亦由本地汀眾集合議決不許內地紳民越俎代謀庶昭劃一而絕弊竇」,充分顯現清代以來的台北汀州客屬,就是重視將原鄉情感與開基臺北的歷史經驗,傾向在地化調適的祖籍團體。

鄞山寺的廟產與管理,完全是屬清代沿襲而來的私有股份制,在台北地區依集結情況,分派為「新莊角」、「板橋角」、「淡水角」、「台北角」等,四角頭二十一股份的會眾組織。除此之外,鄞山寺的社群基礎不僅限制在臺北縣市內的「台北汀眾」,而且根據寺中鑲刻於光緒18(1892)的牆堵碑文,顯示至少在清末之際,必須是設籍臺灣本地的閩粵客籍的江、胡、練、游、徐、蘇六大姓,才有資格涉足廟務。

2、三芝區

(1南山圓窗派江家祠堂

位於新庄子圓窗的江家祠堂,已損毀嚴重的舊有「五間起」公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晚近已將公廳遷建於原址後方。

圓窗江家祠堂在建築立面上,所應用的一對圓窗,使得本聚落土名別稱為「圓窗」,也使得本地江姓,又有「圓窗派」的房派別稱。

江家祠堂據悉是由大陸所請來的師傅,所興築而成。部份石材還是由來自大陸的船舶上,所取下的壓艙石充當面材使用。傳聞當年還派人到南寮港邊,將石材從岸邊,搬運到宗祠的現址,然後將石材砌為公廳右護龍的下半堵石牆。

原本的門樓如同院牆般高,公廳屋脊且有翹尾,據悉是做官發財後所築成的黑瓦大厝。公廳聯對為「永紹箕裘綿祖德,昌俾孫子蔚人文」,而橫批匾額則是「永昌」二字。

(2八連溪江家公廳

八連溪江家公廳佔地頗廣,是坐東朝西的三合院,左右橫屋各有二隴,且在右橫屋前增建內部木構造,外牆則為石砌的二樓房舍。八連溪江家公廳大量運用的安山岩,當地俗稱「尪仔石」,選取質地或粗或細,而且是或花或灰的尪仔石,打製石塊,是民宅修飾面材與石柱之用材。屋內木架構亦多古風,舊有屋瓦是與閩東馬祖類似的一種烏瓦。

臺灣安山岩產在北台的陽明山區以及花蓮等地。不過,最為充分運用這種石材的地方,根據田野的實地觀察,主要還是在於三芝區與淡水區的農村鄉里。居民可自選質地或粗或細,而且或花或灰的尪仔石,打製石塊做為民宅修飾面材與石柱之用。

本地石頭牆身的砌法,基於安山岩生成地質的衍化變質,而有亂石砌與蜂窩石施作、番仔砥施作、人字砌施作、平砌施作等多種樣貌。

利用本地安山岩中質地最為粗鬆,色澤或灰黑或褐黃且多汽泡組織,形同珊瑚礁岩外貌的「蜂窩石」,以及亂石堆砌的製牆作法,成為北濱沿海的早期建屋過程中,工時快速並可以節約打石與搬運勞力的作法。

番仔堵或謂番仔砥及「番仔抵」,與亂石砌最不一樣的部份,在於番仔砥是經過敲打,成為方矩形的石塊,藉此拼組成牢靠的且色彩繽紛的牆堵。

人字砌本地俗稱「人字宅」,是經由打製成長條狀的石塊,或是選擇未曾刻打過而長度相當的長條形礫石,砌成人字或之字形的排列。

石牆的平砌工法,是將方正的或長方的矩形石板,平整的銜接成牆體。平砌石牆有時也改為內層有以土石填充的「斗仔」砌法,在石材色澤上,就傾向穩定且勻佈的深灰色調。

整體而論,客家人的石材運用與施作,概略有以下數項特質。包括早期善於利用簡易的蜂巢石或自然礫石,並且較多側擊剝打的工法運用。而其面材尺度較小,具有重量較輕巧、形狀不要求規整、易於施作與搬運等特色,加工工具則較福佬粗曠且趨於追求樸實,以及自己動手勞動的風土特色。

(3三芝客家人的虎尾寮

三芝區內客屬所有的三芝埔坪江宅、內柑宅謝宅與興華大溪的饒平客屬許宅,皆是當地俗稱的「虎尾寮」民居。當地客屬指出「虎尾寮」的特徵,是將大門入口開設在山牆面上的住屋,虎尾寮在早期尚稱普遍,晚近已不多見。

三芝區虎尾寮大都是以方形石塊,砌出整面的砌石牆,成為石頭起虎尾寮的主要構件。本地虎尾寮的格局,尚屬單純,埔坪江宅虎尾寮僅是三間進深的一隴房舍。內柑宅謝宅較具規模,是大門開設在正身中間的山牆位置,左右各有一隴橫屋的三合院式虎尾寮。興華大溪的饒平客屬許宅虎尾寮,大門亦開設在正身中間,兩層樓高的山牆位置,正身後方有一隴間室,正身左右各有一間不大的廂房。

3、石門區

(1矮厝仔民居

海濱溪谷的石門鄉客屬聚落拓殖,若舉內石門漳州平和客屬的朱氏叢聚為例,是以土墼與草屋頂傳統民居形成山間的散居或小村,聚落周邊的坡地頗為陡峭,大都開闢為進深較窄的梯田,作物有稻米及茶葉,晚近以來則因稻作利潤不高,有些休耕,有些藉由原本的灌溉水利轉作當地俗稱「水筍」的筊白筍。

本地客屬的聚落民居是充分的利用山凹地形,以突出的左右山勢遮擋風害,再經由山凹底端往上擴張叢聚的範圍。然後在這樣梯狀的凹谷間,先後築成數座合院,將族親團聚在一起形成小塊狀傾向的集村紋理,從事梯田稻作、山墾茶作、或是漁撈業。

又如,阿里磅武平練氏在清葉初期開基之後,在此山多地少的海口谷地中,建立單一姓氏為特色的濱海聚落,從事上山墾殖兼作下海捕撈的農漁產業。異常艱辛的環境限制,聚落人口流失現象相當嚴重,諸如據說原籍嘉應府平遠縣鐵坑的羅開運氏家族,早年是自阿里磅輾轉外流至新竹關西再發展的事例,環境開發不易亦為主因之一。

至於阿里磅地方,在民國60(1971)核能一廠興建之前,阿里磅的聚落景觀還是零星散佈,且常遭風雨侵擾的土墼草寮,且常砌有卵石矮牆的「矮厝仔」。

(2阿里磅十八王公廟

原創於汀州練姓聚落的乾華村阿里磅十八王公信仰,在民國70年代成為遐邇聞名「香火之盛,冠於全臺」的信仰重鎮與觀光景點之前,就已是練姓客家在九月九重陽「總忌」之際,與祖先共同辦理演戲酬神大典的庄信仰中心。

阿里磅居民早在同治或傳說更早在乾隆年間,藉由發善掩葬了漂流海上的17具浮屍與隨行的靈犬,而有十八王公墓塚的信仰芻形。然後,直到民國52(1963)後,才又將原本的露天墓塚,加蓋三面壁或是拜亭小祠。最後在核能一廠施工及遷村之際,經由練氏廟持主事的奔走,以及民國66(1977)時的電廠調整周邊的規劃設計與補助六角亭的興建下,逐漸有了現稱「乾華十八王公」的廟貌。

此外,在核一廠徵收之際,臺灣電力公司為服務社區而在茂林前方的山麓間,新建一座十八王公大廟及巨狗塑像,原本是為了將海口的十八王公遷居所建,但是沒想到海口位置的十八王公名氣與香火越來越大,所以就沒有遷徙的動作而使茂林十八王公廟形成荒廢。

汀州客家庄阿里磅內的十八王公廟,具歷史感的汀州聚落演變與墓祠構築的文化表徵。過去阿里磅庄的九月九「總忌」,會在壇前沙灘上搭棚酬神,由此可見十八王公與汀州後裔在地方文化上,既深且遠的聯繫關係。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