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人:廖倫光
擺接堡區的客家家族聚落(板橋區、土城區、樹林區、鶯歌區)
(一)板橋區
清代就已入墾現今板橋區的早期客屬,常有人口繁茂的姓氏家族,在固定地方開基建業,進而聚眾成庄的現象。若從林本源古厝所在的「板橋城」向外所見的地理範圍中,就有不少至今尚是地方上知名望族,其在早期所生聚的客屬聚落或叢聚之地。
舉凡林本源古厝所在的「板橋城」東向的深坵,有永定高頭客屬江氏後裔在此開基;在板橋城東北向的新埔至埔墘及北向的社後,有南靖簡氏的後裔繁衍,尤其是目前板橋火車站一帶的簡漢生家族,宏偉且古樸的公廳,至今尚存在本地的鬧區街路之中。
板橋城東南為後埔,又有與深坵及湳仔江氏不同屬的另一江氏永定高頭南山派二十一世任莊公派下客屬所屯聚,後埔的忠孝街為羅氏客屬叢聚,且有南靖簡氏的簡子聖祖祠承德堂;再則,疑為客屬但欠缺更多資料釐清的粵籍許氏,在三民路正隆紙廠的荊蕉林一帶。
又在板橋城西南,有深坵遷來湳仔的永定江氏與江璞亭祖祠,以及將定光古佛移入接雲寺供奉的汀州永定胡氏,更南向的現今亞東醫院北緣之地,則有詔安呂氏在此屯聚。
(二)土城區
土城區早期清代入居的客屬不僅佔地廣大,且數量龐多,有相當多是清初就已叢聚一地的姓氏家族,也有與他姓雜處混居的情形。大體而言,市鎮內的早期客屬由於初墾以來的耕地關係,早年呈現的是散居成庄的北臺灣農村景況,即使在晚近以來的都市化發展下,本地的客屬能以傳統的宗親組織與祭祖活動,在都市中維持尚稱穩定的凝聚關係。
土城區客屬的集聚落與叢聚之地,在後改稱清水有詔安呂氏、南靖劉氏、梅林魏氏、官陂廖氏叢聚的冷水坑,有汀州永定江氏、詔安秀篆黃氏、南靖簡氏所集居的大安寮,有永定江氏、秀篆邱氏叢聚的外籐寮坑,有鎮平黃氏、官陂廖氏群聚的柑林陂等地。
(三)樹林區
樹林區及相臨的鶯歌區在清代就入墾的客家人,族脈繁衍之地,幾乎限定在兩鄉鎮交界地帶的北面丘陵地。各別的客屬聚落遭地形分隔,並未聯繫在一起,並具北臺灣近山常見的散村型態,是界限不明朗及居屋散置的山村聚落。
樹林區的客家聚落僅限在大漢溪以北的局部地方,以南靖簡氏為大姓的備內里、南靖賴氏群聚的彭厝里、以簡氏與賴氏為主的樹德里,是客屬聚集之區。尤其,南靖簡氏多名開基主所開闢的樹林埤內,及山上的「大竹嶺」與「百二坎腳」等地,各簡氏據悉都是祖籍在漳州南靖客家地方的本地老住戶。
(四)鶯歌區
詔安呂氏群居鶯歌東湖及圳子頭;詔安呂氏叢聚的阿南坑與阿四坑;詔安游氏入墾的鶯歌金包珠與中湖;鶯歌區西緣的鳳鳴一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