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西岸區客家家族介紹

撰稿人:廖倫光


 淡水河西岸客家文化資源區(新莊區、泰山區、五股區、三重區、蘆洲區、八里區、林口區)

行政區域

編號

地區

姓氏

祖籍

泰山區

1

山腳

胡氏

汀州府永定縣

2

田心仔

黎氏

潮州府大埔縣三河壩陰那口

3

蘇厝窠

鄧氏

潮州府

4

山腳下坡角

張氏

惠州府陸豐縣

5

泰山

林氏

漳州府詔安縣

6

曾氏

潮州府饒平縣原高都鳳凰社康美鄉

7

李氏

漳州府詔安縣二都

8

江氏

汀州府永定縣

9

林氏

潮州府饒平縣南坡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泰山區

泰山鄉客屬姓氏有永定胡氏、田心仔大埔黎氏、潮州鄧氏、永定江氏、詔安林氏、饒平曾氏、詔安李氏等。相關的溯往研究,已提供詳實的資料,主要著作有《新莊發展史》(尹章義,1980)、《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尹章義,1981)、《泰山志》(尹章義、閻萬清、洪健榮,1994)、《臺灣客家史研究》(尹章義,2003)其次,是更為晚近的著作,亦有內容大致相同的報導,主要有《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陳宗仁、黃子堯,2008)。以下泰山區的有關文獻資料,多數是引用尹章義教授等的相關著作,資料引用除文中標註外,其他請見參考書目。

1、泰山永定胡氏

新莊泰山開墾業主之一的胡焯猷,原籍汀州府永定縣,屬客家族群,據悉現今後裔已嚴重福佬化。

目前明志書院後方尚有胡焯猶後代居住,胡氏來台祖為胡焯猷。18世紀初葉,胡焯猷渡海來台入墾,乾隆13(西元1748)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組「胡林隆」墾號,共置產業,據前人研究推測其水田規模約有324甲,耕作的佃戶達110戶以上,土地分布於今成子寮、水碓、山腳、貴子坑、田心仔、陂角、丹鳳與新莊營盤一帶,涵括今泰山鄉範圍(尹章義、閻萬清、洪健榮,1994326)。

其後,胡焯猷於乾隆年間將自己擁有的地產與房屋,全數捐出,成立明志書院。此舉十分切合客家人重文風的族群特質。義學所在的明志書院,其建物於日治大正年間倒塌,後經重建,但已無教學功能,但仍維持每年春秋進行祭祀,戰後改為每年農曆915日大祭一次,民國76(1987)改為陽曆的928日舉行祭祀(尹章義,2003137-145)

胡氏後裔報導其先人開基地,約在今山腳一帶,而祖墳原址可能位於今辭修公園一帶,後才遷移到十八份墓地。據報導人胡家財所述,他的祖父胡乾生曾在明志書院教書,父親胡卯成曾為明志書院管理人,二哥胡家興為胡彩鳳之後的明志書院管理人,他們確實為胡焯猷後代,祖籍是汀州永定。

上述報導人又指出明志附近仍有胡氏散佈,但不一定是與報導人同一祖先。在宗親關係上,約在60年前胡氏族內尚有「吃會」活動,但直至40年前,已沒有這樣的敦親聚族活動。

除此,上述報導人並提到其宗族以往每年都會至淡水鄞山寺「吃會」,後來某年去「吃會」的時候,竟然被鄞山寺的管理人員驅離。此事件反映出由汀州客家集資興建的淡水鄞山寺,所流傳的六大姓四角頭二十一股,其中的胡姓與新莊胡姓一支確實有關係。

2、田心仔大埔黎氏

泰山田心仔黎氏開臺祖為黎玉珮。黎玉珮到台灣之初,先到林口入墾,再定居泰山田心仔,隨後將父親黎文岳接到台灣奉養。據《黎氏祖譜》記載,十六世祖玉珮公,生於雍正5年(西元1727年),祖籍大埔縣三河壩陰那口(尹章義,2003126-128)

在語言轉變上,入贅迴龍與留守泰山的大房及二房的田心仔黎氏派下,是已不說客語的福佬客,至於遷居新竹桃園的其他三房,至今繼續能以客話交談。

開臺祖黎玉珮在弱冠之年,約乾隆12(西元1747年)左右隻身渡台,先在彰化居住數年之後再返回內地省親。隨後又在30歲那年再來台灣,那時居住於上淡水灣仔內庄,以務農為業。37歲時迎娶黃氏為妻,其後黃氏早喪,黎玉珮等到40歲再娶張氏,張氏為南靖人,為黎家生下五子,即為後來的五大房。

關於各房分居各地的概述,五房中除了大房入贅迴龍盧姓,二房留在泰山之外,三、四、五房皆遷徙到新竹桃園一帶,目前三房與四房在新竹新埔鎮有公廳,五房在桃園。

大埔黎氏開台祖黎玉珮娶了張氏後轉業經商,從事米糧生意,家道日漸興隆。其後,黎玉珮的父親黎文岳來台,黎玉珮將其接到家中奉養盡孝道,父親於是在台灣終老。乾隆56(西元1791年),轉遷居武(月勞)灣田心仔庄,之後,再買張阿世的山林屋地,建造房屋一座居住,黎玉珮於嘉慶11(1806)無疾而終,享年80歲。後代子孫本來沒有分居,但道光6年(西元1826年)「因遭亂以致屋宇盡廢」,各房才不得已分居他分(孫元吉,200527)。

上述《黎氏祖譜》中所稱的道光年間遭亂之說,若按學者推斷,應是《淡水廳志》中記載的:「道光六年五月(西元1826年),閩、粵分類械鬥,內山賊匪黃斗奶、黃武二等,乘機率生番亂中港」,又舉上述族譜記載,印證本地區確實發生族群之間的分類械鬥。此類械鬥影響了客家在大新北市的勢力,並導致客家逐漸或相當比例的退出大新北市地區。

另外,位於今義學里明志路136巷上的麻竹坑一帶,有大埔黎氏生聚成庄的「黎厝」。

3、泰山潮州鄧氏

鄧氏家族土地多分布在泰山地區的楓樹腳、店仔街、蘇厝窠、大窠口及塔寮坑等地。家族另有族人遷移至桃園中壢一帶。

《鄧氏祖譜》紀載,康熙年間鄧禹善等叔伯兄弟到台灣開墾,其中鄧禹善一房在泰山開基,其有二子分別為振海與振河,振海過世後,大房子孫即以蘇厝窠的小租作為祖先祭祀的公業,也就是後來的「鄧合源祭祀公業」。祭典目前舉行於清明前後的星期日(尹章義,2003121-122)。

4、泰山陸豐張氏

據《台灣客家史研究》指出泰山陸豐張氏原籍是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族譜中記有乾隆11(1746),陸豐張氏先人張大猷及其親人在此時渡臺,在現今泰山區內的山腳下坡角開基創業(尹章義,2003123-124)。

5、泰山詔安林氏

詔安林氏渡台時間不詳,族人散居於泰山一帶,其第十二世祖林心果(1711-1781)葬於大姑崁,即今桃園大溪(陳宗仁、黃子堯,200829)。

6、泰山饒平曾氏

曾氏祖籍,據近人研究稱曾氏祖先來自潮州府饒平縣原高都鳳凰社康美鄉,但來台時間不詳(陳宗仁、黃子堯,200829)。

7、泰山詔安李氏

依據祖傳的《李氏祖譜》記載,李氏原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十世祖李青厚開台,初墾的開基地是在新北市南港。其有三子,二子移居宜蘭,三子李莿部分後裔遷移至泰山居住。李莿兒子李恐有五子,是為五個房頭,民國36(1947)五房派下捐款,作為李氏五大房祭祀公業(陳宗仁、黃子堯,200830)。

8、泰山永定江氏

據《濟陽江氏祖譜》指出,開台祖江忠蕃從三貂的鹽寮埔入台,先至頂雙溪,然後到內湖宋厝窠當郭家佃農。但其三子葬於新莊山腳夢古坑,顯示江氏後裔遷移至新泰地區。

9、泰山饒平林氏

據《林氏族譜》泰山饒平林氏來自饒平縣南坡,該族原鄉始祖是林原隆,祖譜中記有後裔十二世祖心果公,葬在現今桃園大溪的大姑崁三層埔,除此之外,林原隆的後代誰是來臺祖,族譜中並未詳載(尹章義,2003124-125)。

()其他行政區

目前有關此區域的客家家族研究調查成果,除泰山區外,新莊、五股、三重、蘆洲、八里、林口等區尚未能證實客家家族在當地的累世聚居,以及目前的流佈狀態,此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開展,在此無法多做介紹與說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