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源為現任的忠治村村長,他是「烏來客屬協會」的發起人之一,但由於近年來身體欠安,參與主力活動漸少。他表示,烏來客屬相當稀少,而忠治村大概有6戶是客屬,他的家族為日治時期就遷至烏來,算是相當早期的移民,其餘客屬多為光復後才遷入。而這裡的客屬,大多由桃園龍潭、中壢一帶遷入居多。
關於自己的家族,余遠源表示他的祖籍為廣東梅縣,祖先原本住在桃園龍潭,後來阿公的時候才搬到 ,那時阿公帶著兒子,也就是他的父親(時年15歲)與叔叔來到烏來。在烏來,住山裡就只有「做山」,就是從事林木砍伐與煉樟腦等產業,但他的阿公則是以製作弓箭的技藝維生,而父親則為替日本人興建發電廠。剛開始他們是住在烏來村,在余遠源14歲的時候才舉家搬到現在的忠治村。忠治村的古地名為「田寮」,後來改稱「堰堤」,堰堤一地總人口數不多,但客屬比例頗高,目前約計有七至八戶。余遠源回憶當時忠治村的情景,早期僅有3戶人家而已。
余遠源表示,在烏來客家人畢竟是少數,在文化特徵方面也多被同化,像他的阿公,以及父親都還會聽講客語,雖然他自己也會聽講,但講話有時還是轉不過來,而兒子就真的完全不會講了。在他小時候,阿公還會罵他「背祖」,要求他與父親一定要講客語,但關於這點,祖父是比父親嚴格,父親人很隨和,不會特別要求他一定要講客語。
他說,他們余氏在桃園仍有余氏宗親會,他每年還是會回去,時間大概在清明節前的假日,宗親會回去祭拜;亦有族譜,但他家的族譜現在由弟弟保管,目前無法拿取。他們到現在還會照字輩命名,他這輩的字為「遠」,下一代就是「奕」。他並沒有聽到余家有甚麼樣特殊的傳說,他自己是21世,開臺祖的名號他也忘了。
余遠源表示,他們在習俗上與福佬人無異,畢竟客屬在此區為少數,保存不易,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會提早一天過年,這是遵照以前流傳的習俗。在族群的相處上,余遠源回憶以前福佬人會有「客婆」這種較為貶抑的詞彙,不過他也強調,現在社會較為開放多元,族群融洽,這種歧視與衝突已經不復見了。
另外,有趣的是,余遠源說,阿公是信奉基督教,不僅不拜拜,還會上教堂,光復後美援時期也曾要他們上教堂「領錢」。家裡是自從阿公往生後,才又開始有拜拜的習俗。
性別 : | 男 |
原籍 : | 桃園龍潭 |
現居地 : | 烏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