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年海山地區客家口述歷史與影像紀錄系列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
就一般認知而言,臺灣的客家族群多以桃竹苗丘陵區、臺中東勢等地、屏東平原與花東縱谷為主要居住地,較少有人會留意大臺北地區過去曾有廣泛的客家 族群分布。由於族群之間爭奪資源等種種歷史因素,原來扮演臺北平原主要開發 先驅的客家族群,紛紛往南遷移到桃園、新竹等地區,因而逐漸為人淡忘,而臺 北地區也漸漸成為閩南人的天下。
關於早期客家移民開發大臺北地區的重要事蹟與相關貢獻,根據尹章義的研 究,如閩西汀州永定籍胡焯猷於乾隆年間與胡習隆、林作哲組成「胡林隆」墾號, 拓墾今新莊、泰山、五股地區,並倡建「北臺第一」的明志書院以及五股西雲巖、 新莊關帝廟等。乾隆中期,粵東潮州籍劉和林、劉承纘父子開墾加里珍庄(今五 股興珍、更寮一帶),劉氏族人並於新莊街建立三山國王廟(廣福宮),成為客家族群集體意識的具體表徵。尹氏在《新莊志》、《泰山志》、《新店市誌》、 《五股志》等系列志書以及〈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閩粵移 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洲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 心所作的研究〉、《臺灣客家史研究》(2003)等著作中,已然勾勒出客家人活 躍於臺北地區的歷史輪廓。
此外,如戴寶村、溫振華的《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 中關於近三百年來臺北地區客家移民的墾殖活動、聚落形成、寺廟建立及其社會 文化的歷史建構,廖倫光的《臺北縣汀州客尋蹤》、《北客居:發現臺北客家 庄》、《新北市南部近山地區客家行腳》中關於大臺北地區客家信仰、聚落與產 業的調查研究,陳宗仁、黃子堯的《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中關 於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客家人移墾新泰地區的過程及其在地化的情形,在新北 市客家歷史的研究課題上,亦深具代表性。 ※詳細內容請參考下方計劃書PDF檔案 ![]()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