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年海山地區客家口述歷史與影像紀錄系列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
提要為計畫且永續紀錄海山地區(包括今之板橋、土城、中和、永和、三峽、鶯 歌、樹林等區及新莊、泰山部分地區)的歷史軌跡及人文特色,著手地方客家耆 老的口述歷史紀錄及影像書寫,以推動地方文化的永續保存,傳承歷史記憶,豐厚新北市客家歷史文化資料庫,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特辦理五年期之「海山地 區客家口述歷史與影像紀錄系列計畫」,本計畫係第一期計畫,以居住或活躍於板橋、土城地區之客家耆老與專業人士,作為口述歷史與影像紀錄之訪談對象。
共分三階段執行計畫: 第一階段首先收集以往有關新北市客家相關之基本史料及研究成果,進行分 析,以利對本計畫有宏觀之歷史背景認識。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對新北客家歷史有較完整的掌握後,接著就板橋、土城 地區提出至少10 位之客家耆老受訪名單。受訪者以客家人為優先考量,受訪者背景以在地家族代表、傳承推廣客家文化者、客屬社團幹部、傑出企業家等 4 項為主,並就受訪者的背景,擬具訪問題目,進行訪談。訪談語言原則以客語為 主,如訪談對象為福佬客或非客家人,則改以受訪者慣用語進行。 訪談進行同時,亦將請受訪者提供個人與地方文史相關之老照片、老字據、 族譜、證書、獎章、手稿及家族文物,進行拍照、掃描等工作,以供有志者研究、 策展之用。 口述訪談完成後,即進行逐字稿整理及影片剪輯工作,並將受訪者提供之相 關文化進行翻拍、掃描等數位化工作。
本計畫是五年期「海山地區客家口述歷史與影像紀錄系列計畫」之第一期計畫,旨在針對板橋、土城地區進行初步田野調查,挖掘可作為日後進一步拍攝深 度紀錄片的客家耆老或客家題材。初步發現,清前期入墾板橋、土城的客籍家族, 以來自福建省者居大部分,祖籍廣東省者反為少數。其等在來臺初期,多以「客 語認同」結合成立組織,約至清末到日治時期逐漸福佬化,認同意識轉為「在地 認同」。 日治末期至戰後移居臺北的客家新移民,大多數祖籍來自廣東省,民國 50、 60 年代是移民的高潮,以本計畫訪談的 7 名耆老為例,移民原因均為求職或創 業的經濟移民。 頁 2 本計畫訪談的 7 名新移民客家耆老中,具有文教藝術相關背景的客家耆老, 均參與發起創立客家社團;而具企業家或創業者背景者,多為事業成功後,才積 極參與客家社團。此外,具有文教藝術相關背景的客家耆老,其第二代子女多能 聽說客語;而具企業家或創業者背景者,其子女有不會講客語者,有不太會說客 語者。部分客家新移民出現第三代的客語能力勝過第二代的情況,如魏蘭慶、陳明宗,究其因,與新移民第一代早年忙於事業,疏於第二代的客語教育;但到晚 年事業轉手後,有空閒時間教導第三代客語有關,另輔以近年來學校開始重視鄉 土教學,使部分新移民第三代客語能力勝過第二代。 經由本期初步的調查,土城大安寮盧家和板橋湳仔江家均有足夠的故事和素 材作為進一步紀錄片的拍攝;戰後客家新移民中,本計畫建議廖景淵、陳元勳兩 位耆老,可優先進行深度紀錄片拍攝。
※詳細內容請參考下方計劃書PDF檔案 ![]()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