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客家文化資源區
撰稿人:廖倫光 三峽客家文化資源區(三峽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一)三峽區 1、五寮湯氏、詔安呂氏與邱氏、張氏 五寮里客家各姓氏,大都是混居在各地,同姓集居的情形不多。舉其要者,湯氏是外詩朗的大姓氏;菜園地及六寮有詔安呂氏與邱氏;張氏居於「第一菜園地」,是當地唯一能說客語的家族。 這些客家人多數是在大正至昭和年間,入墾五寮地區,且在比鄰而居的叢聚成聚落。諸如在客屬佔絕大多數的外詩朗,當地住戶只有廖氏是從鶯歌遷來的福佬人。外詩朗的住戶幾乎都是由桃園、新竹等縣份內的客家地方遷入,以一簇簇的散居,開發山林。 五寮客家雖然已在此定居二至三代,但是尚與桃園與新竹的原居地,保持著相當濃厚的認同關係,這點可由常有返鄉祭祖,以及將亡者的骨骸送返桃竹原居地安葬等事例,窺豹一斑。 【五寮地區客家原居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整理自現地訪談,請見附錄一:五寮地區客家調查訪談紀要。 2、六寮詔安呂氏 詔安呂氏是在明治43年(1910)自員樹林舉家入墾六寮一地。六寮呂氏遠祖據稱是「四房祖達川公」,清末至明治年之間是由父母攜帶四個兒子,也就是全家至此入墾,初期種稻及薑往大溪方向銷售。其後,三井會社才進駐並召募工人,入五寮山林伐林焗腦。 又據六寮呂氏報導,更早時期尚有客籍的李氏「阿南頭」、江氏與詹氏等入墾六寮,後來因山區發展有限而外遷他地。本地住戶曾經較多,但因山多地少使得老住戶幾乎皆已舉家遠遷,日治入墾的老住戶,目前僅剩來自大溪員樹林的詔安客屬呂氏一族。 六寮所屬的五寮里聯外道路相當單純,是以臺七乙線北達三峽區街市,南抵復興鄉三民一帶。此外,本地周邊山林山高谷深,出入的通路頗為狹窄且路況不佳,大都是越嶺的山徑。尤其,是大溪經六寮至五寮店仔的山徑,也就是具備客屬入墾大臺北之歷史意象的「腦古道」,是早期台北西南地區的聯外道路。這條古道部份雖已開發為柏油路面,但許多山徑尚為登山客進出的山林步道,較知名者有龍山巖步道、阿屘尖步道等。 3、七寮南靖簡氏 菜園地伯公廟位於富國橋的住家附近,原本是富國橋西向山區的七寮,以前很多人住,現在只剩一戶簡氏人家。簡氏男主人姓黃,是入贅簡氏的客屬,女主人名為簡鳳嬌,是不會說客話的福佬客。 據報導本地地名由來,是以腦寮設施的設置先後而為聚落取名,所以才有五寮、六寮、七寮之地名。至於,頭寮在大溪鎮,二寮、三寮及四寮,但已不詳其位置。由此觀之,大溪與三峽山區之間,在樟林產業開發上的聯繫關係。 4、菜園地詔安呂氏與邱氏 在舊稱「第一菜園地」的歡樂谷西側,是以福佬人居多,其中據報導有八德大湳詔安呂氏與曾經會說「詔安話」的邱氏。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