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開拓家族

芝蘭三堡客家文化資源區

撰稿人:廖倫光

芝蘭三堡客家文化資源區(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

行政區域

編號

地區

姓氏

祖籍

三芝區

1

新庄子

江氏

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半徑甲

2

八連溪

汀州府永定縣

3

埔坪

汀州府永定縣高頭鄉半徑甲東山派溪背角

4

番社後

汀州府永定縣藤同坑

5

埔坪

李氏

汀州府永定縣

6

埔坪

華氏

7

大坑

謝氏

詔安縣貳都鄉官埤社頂龍溪上龍甲龍鏡保半更香老樓秉德堂

石門區

1

茂林

練氏

武平

2

草里小坑

謝氏

詔安

3

茂林小坑下厝

江氏

汀州府永定縣

4

茂林小坑

潘氏

漳州府詔安縣五都親營鄉

5

內石門

朱氏

漳州府平和縣二坪鄉或上平鄉坑口社

6

草里小坑

羅氏

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堀龍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三芝區

1、永定南山派圓窗江氏

江光元撰述的《江姓祖譜》中記有新庄子圓窗江氏祖籍是「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半徑甲」,屬南山派下,書中提及在嘉慶初年,由圓窗來臺祖第二十一世的江由興,與其獨子江和德,渡台入墾拓建。位於三芝鄉新庄村圓窗的江氏祠堂,其門匾及所屬祭祀公業號稱「永昌」。

綜合北濱三芝區內的眾多說法,同樣是源自汀州府永定縣高頭鄉半徑甲江氏後裔,有八連溪上游的南山派,與中游的東山派,以及埔頭溪下游的南山派等三大房派。

明朝時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高頭鄉的江氏宗族,就已分派為現居高東村、高北村及高南村的東山、北山、南山三大房派。輾轉渡海遷居臺灣北海岸一帶的江氏族脈,就是由此高頭鄉東山及南山二大房派中所生聚繁衍。除此之外,在番社後尚有與東山派及南山派不仝祖的藤同坑江氏。

2、永定南山派八連溪江氏

江光元所述的《江姓祖譜》中,指出在雍正6(西元1728年 )入墾八連溪庄的汀州永定十九世江士學,與士軒、士連、士瑞等人,合股購買山豬堀之田,是開拓三芝地區的漢人先趨之一,並在八連溪興築敦親會族的江氏公廳。

江氏南山派的來臺先人,原本居住在閩西山地,有著「圓樓」建築的原鄉環境,基於永定故鄉山多且水利不佳,貧瘠的山坡梯田,難以養育眾多人丁,因此促使族人陸續渡海來臺,憑藉著「老故鄉方式開發梯田」,在此海外大島,建基立業。

3、永定東山派埔坪江氏

繁衍於八連溪中游的埔坪江氏,來臺祖源自「永定縣的高頭鄉半徑甲東山派溪背角」,開基祖是十九世的江容山。

埔坪江氏有族譜流傳,家中神明榜及族譜中有寫「顯祖東峰公太」,這是東山派江氏特有風俗,而與南山派所用的「顯伯東峰公太」略有不同。

目前在埔坪興源居左護龍,設有容山公祖厝,每年9月重陽上午,東山派埔坪江氏會在此祖厝內,以麻糬為主要供品,敬祀遠祖。

4、番社後及福壽坑永定藤同坑江氏

番社後的永定藤同坑江氏,是當地的首要大姓。藤同坑江氏主要有三大房,與北濱的永定高頭不同屬,有一則在族中流傳的故事,說明番社後的江氏,原姓氏是「工」而非「江」姓。

傳說在古代,工氏與江氏要渡長江至中國南方避難之際,工氏發誓如能安全渡江,就改姓為「江」,最後安然渡江之後,工氏就如約的改為江姓,且與同行的江姓,一起至永定落戶。至今,番社後江氏仍選擇在農曆415日,舉行祭祖盛典,而與其他江氏做區隔。

番社後江氏在番社後開基之後,又朝臨近地區繁衍,包括福壽坑、三芝店仔與埔坪等地,皆有藤同坑江姓的族人入墾定居。

5、埔坪永定李氏

三芝永定客屬李姓的核心居地,是在前李登輝總統的故鄉「興源居」聞名的埔坪聚落。李前總統先人遷入本地之前,舊有地主的王姓人家據說也是客家人,附近地方現在還有部份王姓客屬的流佈。

6、埔坪永定華氏

埔坪永定華氏開基的庄社,是在埔頭與埔頂一帶,目前在埔坪與古庄,尚有華氏族裔繁衍。

此外,在三芝鬧區裡的中興街的「喪店」旁與宋厝橋附近,以及中正路的對面,還保有數門墓碑上刻有「永邑」堂號的華氏老墓。

7、大坑詔安謝氏

在大坑謝氏家傳手抄族譜《寶樹世普》中記載,謝氏原籍是「詔安縣貳都鄉官埤社頂龍溪上龍甲龍鏡保半更香老樓秉德堂」,十一世國息公在康熙年間,就已入墾本地:「派下十一世國息公率十二世振騰公於康熙年間渡臺入墾…康熙年父子渡臺…斯時交通不便,且有生番土屬之慮」,又記有與當地「小圭籠社番」、「白番」之屬的原住民,相安無事的共同經營本地。

大坑謝氏在臨近地方宗族擴展範圍頗大,例如三芝區的茂長、橫山,皆有族脈發展。鄉土產業上,除了稻作之外,謝氏擅長茶葉栽培,早期有夯土為牆體,草屋頂厚達兩公尺的且以福佬話稱之的「茶菜寮」等產業設施,不過這類早期製茶設施已無遺留。「茶菜」即為「茶菁」,是指茶品在未加工成「茶米」之前的綠葉。

()石門區

石門區內的阿里磅、茂林、小坑、內石門等地,是區內客屬居多的聚落。主要客屬姓氏已知者,計有武平練氏、詔安謝氏、永定江氏、詔安潘氏、平和朱氏、南靖簡氏、小坑詔安羅氏等,散佈在老梅溪以及石門溪流域。

 1、茂林武平練氏

茂林武平練氏遠自清代初期,即已入墾阿里磅海口谷地,在舊稱阿里磅的乾華及茂林之地,建立農漁兼作的濱海聚落,目前公廳則遷徙至茂林。

練氏計有五大房,晚近因核一廠選址在乾華原居地上,促使練氏大量外遷,不過茂林及乾華的練氏後裔,至今尚留有百來戶的族人。

練氏傳承慎終追遠的祭祖風俗,一年一度的祭祖盛事,是選在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行僅在北濱盛行的「總忌」祭儀。重陽「總忌」又別稱「九月九,麻糬祭」或「九月祭」,是汀州客家對於生平不詳的遠祖,進行總祭的儀式。

2、草里小坑詔安謝氏

草里小坑有詔安官陂謝氏聚居,當地設有謝氏公廳,開闢年代在清代初期,是《臺灣省通志開闢志》中就已提及的老家族。

3、茂林小坑下厝永定江氏 

茂林村小坑下厝江氏是從三芝區八連溪遷出,因此是汀州永定客屬。在山多地少的茂林一帶,沒田的窮人家才去捉魚糊口,至於下厝江氏則有田產,不需要下海補魚。

4、茂林小坑詔安潘氏 

根據潘氏族譜所載,原籍詔安縣五都親營鄉,約在乾隆晚年來小坑拓殖。報導人指出已經過世的叔公,會說客家話,且與當地的永定江氏、武平練氏客屬往來甚密。小坑潘氏與石門大丘田潘氏並無宗族關係。至於,大屯及興化店及番社後一帶的潘氏,據悉是正牌的平埔族。

潘氏若有派下在8月半生男孩,牲禮拜過土地公後,茂林整村「還」麵龜,辦桌請客,但要一人撿100元。潘氏家人往生,則要請頂頭的潘家親友來抬棺。祭墳時。一般是由男人家門集合後,再入山割草找先人的墓地。最後再集合討論還有哪些門墓未能尋獲。

5、內石門平和朱氏

內石門朱氏族譜所載的原鄉在「平和縣二坪鄉」或是「上平鄉坑口社」。朱氏自稱是「漳客」,有所謂「原本是漳客,漳仔拖去變泉仔」的說法。

朱氏來臺祖是在第九世先到北投定居。十世遷徙至石門的山區;然後在第十三世時再到內石門開發,至今若舉年約70歲的報導人為例,已是第十九世的子裔。各房的祖先骨骸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在北投及崩山與石門山裡,目前都還留有先人祖墳。內石門山後還有「祖山」十幾甲。

朱氏公廳在內石門聚落後方,近年來屋頂與部份牆面,崩塌損毀,已不堪使用。安置先人骨罈的「祖塔」,就近蓋在聚落的北側位置。

6、草里小坑詔安秀篆羅氏

草里小坑有詔安秀篆羅氏九世祖子群公或稱隊公派下,在山間建有羅氏公廳,並有手抄本《羅姓雜普》傳世。羅氏祖居在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堀龍,秀篆始祖羅伯六公,長房五世祖仁山公的二子六世祖克章公派下九世祖親公之四子隊公,也就是九世祖羅晚公號子群後裔,在石門、板橋與基隆等地入墾。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