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掠影
撰稿人:廖倫光
一、芝蘭三堡客家文化資源區(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 淡水三芝石門一帶的北濱西段,自清代以來,在此入墾的客家人以汀州客屬居多,產業上,梯田與農漁業活動發達,有特殊神祇的鄞山寺定光古佛、民主公王、十八王公等客家信仰,有「麻糬祭」、八角風箏、公太會及公廳祭祖等風俗流傳。 二、淡水河西岸客家文化資源區(新莊區、泰山區、五股區、三重區、蘆洲區、八里區、林口區) 以新莊老街為中心的清代客家發展區域,有流傳久遠的大家族,多已登錄古蹟歷史建築的廟宇及書院,清代客家開發事跡的研究重鎮。 三、擺接客家文化資源區(板橋區、土城區、樹林區、鶯歌區) 清代以來漳汀客家的聚集區,在繁榮的都市中,各大家族的祖祠林立,且有具保存之公廳建築,代表姓氏的拓墾史及散居外地的情形,具研究價值。 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南,以大漢溪與新店溪之間的板橋區、土城區,以及西南的樹林區、鶯歌區。福建省漳州府與汀州府後裔為主的客家人,據傳自清初全面開發擺接堡的板橋、土城,建立一處處以姓氏為凝聚力的客家聚落。 這裡的客家人,與漳州福佬的社會及經濟關係,非常的團結緊密。早期當地的客家聚落,發展出具備合族群聚的大合院與竹圍聚落,以及客屬報導所稱用一擔又一擔泥土堆築夯實的「土城牆」(呂理字,2000:1)。 四、雙和客家文化資源區(中和區、永和區) 清代以來漳汀客家的聚集區,有各大家族的祖祠、烘爐地土地公及道士行業等活動。 五、三峽客家文化資源區(三峽區) 清末至日治時期,三峽是客家入墾新北市的據點之一,重山縱谷間的山林產業相當發達,有焗腦伯公、 腦古道、舂泥牆老屋、茶菜栽培、蝶仔風箏、筍仔窟及採筍活動等文化流傳。 三峽區內客家居多的地方,有五寮、插角、金圳、竹崙等里;以及客家叢聚在局部地方的安坑、嘉福、大埔、有木等里。區域內山岳及溪谷地形發達,造成內部地形破碎,且與外界嚴重隔絕的山林環境,是三峽客家地區自然地理上的主要特質。 清末至日治初期入墾的客家人,自臨近的且較早開發的大溪地區,翻山越嶺,最先抵達的是五寮地方,建立初期的拓墾橋頭堡。然後,再隨著日本三井合名會社的開發步調,將三峽山林全面的開發。在這樣的歷史與產業開發脈絡下,使得散佈在三峽山林中的客家人,有著使用相同方言的族群文化認同,以及在拓墾經驗上,可聯繫在一起的雙重關係。 六、南部近山客家文化資源區(新店區、烏來區、坪林區、石碇區、深坑區、平溪區) 新店溪的上游與安坑溪流域的山林,從清代開始,客家墾民受到產業開發的吸引,憑藉傳統客家人的環境適應能力,來此從事焗腦、製茶、伐木、燒炭等墾山事業。 據《新北市南部近山地區客家行腳》中的現地報導指出,有客家入墾的新店安坑與塗潭,乃至烏來地區,舉凡沿溪谷排列的頂城、下城、頭城、二城、三城等的近山聚落,在清代乃至日治時期,有客家人所捐建的宏偉大廟,以及為防禦原住民及盜匪,所建的石造城圍與隘寮等防衛工事。 七、東北角客家文化資源區(雙溪區、貢寮區、瑞芳區) 清代中葉入墾的各家族群聚之地,石砌民居及石造水梘等具特色,有祖祠及傳統的祭祖掃墓等風俗,有大坪千總祠與紅壇之庄信仰,燈火漁業等農漁活動發達。 八、北濱東段客家文化資源區(金山區、萬里區、汐止區) 清代以來漳州客家的聚集區,至今仍以農作活動為主,有具保存且具多樣性變貌之公廳建築,至今有部份南靖客語流傳。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