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老客的融合與同化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客家先民較早落腳台北縣的地方,應是淡水、新泰、五股地區,當台北盆地的土地墾殖達到一定的程度,民眾就會向周邊的淺山地區遷移,尋找可供開發的新生地,從事「打山開林」工作,墾山田、植樟樹或種茶、焗腦、燒火炭等,漸次向深坑、鶯歌、三峽、新店、石碇、瑞芳及大溪、龜山等地擴散,要不然只好充當大墾戶的佃農或長工為生。
◎台北地區主要族群聚集墾拓區◎
台北縣的開發以漳州人為主。自清朝統治以來,台灣陸續發生116次反清事件與族群械鬥,漳泉之爭、閩粵之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頂下郊併」------,往往因為土地、水源、利益問題相互攻擊,或因族群矛盾糾集同鄉打鬥,竟然擴大為公眾攻防戰,使得多年墾殖心血付之一炬,損失十分慘重。 母語是同鄉之間的橋樑,也是文化身份的標記,相通的語言表示著共同的歷史記憶,這在民智未開,同時到處可見羅漢腳的時代,更因為難以溝通的語言障礙,生活上產生許多誤解和衝突;同鄉們相聚在一塊形成聚落,擁有自己的生活圈,但也容易跟旁邊的相異語族發生摩擦,人們積累著心中的不平,又見彼此不甚相同的習俗和信仰,遇到小小事故可能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局面,官府處理甚感棘手。
大台北地區曾經發生五次大型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弊害甚多,極盡殺傷焚燎之能事,官府雖然三申五令,但積弊成習時有爭執難以制止,及至同治年間外患頻仍,無暇內鬥,各族械鬥才完全停歇。 自古以來台島均是各地先民所組成的移民社會,漳、泉、粵民爭鬥時起,再加上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爆發中英鴉片戰爭,英艦進逼台北,客家先民因而變賣田產,遷往桃園、新竹、苗栗一帶,台北地區從此變成福佬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朝與日治時期均只將漢人劃分為閩、粵兩類,閩人為福佬,粵人為客家,在台北地區方志中呈現如此的敘述:
(以上係根據日治時代修纂的地方志〈住民〉篇)
綜合上述內容,明顯可見對客家人原籍認知的誤差,不知客家人跨越閩粵二地,包含閩地漳州、汀州民眾。認真計算起來,早年客家人移墾來台之人口,包括福建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應佔台灣總人數之四成以上,人們赤手空拳打造新家園,融入了的當地的生活;尤其是台北縣漳州客家人與林本源家族的關連,從開發淡北的歷史來看,絕對有密不可分的鄉誼和主佃關係,客家身份被包容於「籍貫」之中,並沒有特別標示或突顯出來。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