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遷移與發展

新北市老客的融合與同化

清代第一次移民的客家人很多,他們曾經在此長期大量墾殖與開發,並落戶建立自已的家業與宗廟,為何至今少見其蹤跡呢?事實上考察早年台北客家人的消長,不論是被迫搬離或在地化,均呈現下面幾項強烈因果關係:

 1 渡台禁令所形成的人口差距

清初平定鄭氏王朝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詔設台灣府,實施渡台禁令,嚴禁粵人來台,根據范咸《重修台灣府志》的記載:「台灣始入版圖,為五方雜處之區,而閩、粵之人尤多。先時,鄭逆竊踞海上,開墾十無二、三。迨鄭逆平後,招徠墾田報戶。終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之地,數為海盜淵籔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潮民乃得越渡。」影響所及使得客家渡台人口受到阻擋,大量移民的時期也延遲一些,相關禁令雖然「五禁四弛」時緊時鬆,但較好田地已有漳泉人士墾拓,大大影響來台客家人的移民意願及其實際人數。

 

2 械鬥時起,變賣家產搬離或被他族強行驅離

以「廣福宮」三山國王廟為例,座落於新莊舊街上,所祭拜的三山神是粵東潮州府轄下九縣人民的守護神,當粵人渡台,多奉其香火前來,故被視為客籍人士的聚落象徵。

以廣福宮的沿革來看,聚集於此的客家鄉親在遭受械鬥之害時,不得不拋棄田產遷離此地,大大削減了台北客家人口,唯人數並無確切數目。

 

3 主佃利益分配所產生的排擠與融合作用

在先來為主,後到為佃的農墾社會中,主佃利益分配十分懸殊,客家佃戶為爭取地位「反客為主」的過程產生了排擠作用,而人口增加的壓力又造成沈重的負擔。汀籍墾戶胡焯猷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他捐學建廟,謀求長治久安,先後於乾隆十七年捐地建「西雲寺」、乾隆二十六年捐宅地及田園設「明志書院」等,著力頗深。明志書院成為「北台首學」的壯舉,胡焯猷奉獻甚力,應是客屬移民落戶本地的盛事,對安撫及教育各族人士有實際貢獻,但仍無法改變自我族群人口落差太大的事實。至於一般客籍移民,更無胡氏的身份與財力,只能默默採取「在地化」的生存模式,選擇了隱藏族群身份的途徑,以求繼續餬口營生,久而久之,後代族裔也就少聞客家祖語。

 

4 雙語家族的落地生根:

來自福建漳州及廣東潮州的客家移民,在祖籍地已是閩語、客語共生共用的雙語環境,來台之後在北部墾拓,因為多是處於福佬人所在區域,受限於生存條件的聯絡及需要,出現逐漸放棄客家祖語的使用,而以單一福佬話做為生活溝通的現象。歷經數代繁衍,傳統族群意識淡化,文化身份認同向主流人口靠攏,形成了一種轉化過程,其后裔就變為所謂的「福佬客」了。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