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濱東段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
北濱東段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金山區、萬里區、汐止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1、金山區 (1)萬壽村罟寮南靖黃氏公廳 金山客屬民居中最值得一遊的罟寮南靖黃氏公廳,位於海興路與西勢溝之間的海尾一地,宏偉且具歷史氛圍的翹脊公廳,伴隨周遭低度開發的農村環境,整體景觀相當宜人。 黃氏先人選址在此前方有海岸埔地,背後有大山之地的初衷,據說是基於渡臺之前,曾在福建南靖原鄉有過水淹居地的慘痛經驗,因而在此無大溪穿越,且前敞後實的平埔之地開基立業。罟寮黃氏公廳的創建年代,若依族中耆老的說法,可推及乾隆5年(1740)的清初時期(黃錦村報導,時年79歲)。不過,因無族譜及文獻等資料佐證,因此創建罟寮黃氏公廳的實際年代,尚需後續研究加以查證。 罟寮黃氏公廳的座向,座西北朝東南,屋後隔著兼具防風與水土涵養的綠蔭植被,與山坡地之間有台二線公路通過,是通往金山與基隆,以及石門與淡水之間的交通要道。公廳正面是佔地廣大的農田,視野良好,農田盡頭右前方有座海岸沙丘,沙丘外側即為海灘與小型的港澳。公廳前方往前越過西勢溝及磺溪,則是金山的街市鬧區。 公廳建築的格局,是屬傳統的三合院樣式。正身五開間,前有禾埕,長度適中的護龍,齊頭的左右並排,總計六隴。護龍前緣有小徑貫穿,是族人往來與聯外的首要孔道。右護龍規模較小,計有二隴,左護龍增建的範圍較大,計有四隴的護龍,護龍外側及正身前後方向,有綠地環繞。 立面景觀宏偉氣派的罟寮黃氏公廳,風格古色古香,屋頂有燕尾翹脊,以及平整的石砌牆堵,與上堵的白色灰壁,為其特徵。 黃氏公廳正身大門,是設在俗稱「凹壽」的,向屋內凹入的步口廊中央,經此可遮陽擋雨的檐下空間,進出室內。大門門框為條石,左右條石之上,有將表彰家風的字聯,浮雕其上。 屋內窗戶的建築材質,與大門相同,正身兩側的窗口較為講究,造形古樸典雅,其他的石砌窗櫺,亦多古樸之趣。 正身與左右護龍的牆身,下半堵是將方正的長條石塊,以斗砌法乾砌施作,並在外牆,使用混入石灰的泥沙,勾縫修面。正身下半堵牆體,據悉是以石灰與貝殼,混合帶有黏性的黃土與糯米,所施作而成的「土墼」,砌成之後,外面再敷以白灰泥。至於,左側護龍,則是以紅磚砌成,是晚近翻修時所新建的牆體。 (2)三界壇郭母小祠 在三界壇清泉客屬南靖黃氏住家附近的田間,有一間由南靖黃氏所奉祀的郭母小祠。這座小祠的構築規模不大,廟身僅略高於人,不僅建材與樣式皆屬簡單,擇址亦在較不被外人注意的田埔一角,若不刻意尋訪,確實易被忽略。 話說郭母小祠的由來,當地報導指出應是黃氏祖先中的一房,曾經入贅一起到金山開發的郭氏,其後,幾經輾轉,而有此祠的設置。因此,目前郭母小祠的祭祀者,僅限小祠附近的幾戶黃氏人家。 據悉郭母祖籍是在南靖縣,郭母死後因其地位特殊,且又礙於該派的南靖郭氏,無後裔延續香火,因此,曾受惠於郭氏的南靖黃氏,特立郭母小祠,加以祭祀。除此之外,又有一說,指出這座小祠所祭對象,僅是與黃氏共同來此入墾的友人罷。 2、萬里區 溪底南靖黃氏民居 萬里區溪底南靖黃氏叢聚順著破碎的山谷地形,呈現鬆散的散居至小村形態,形成規模不大的單姓村。溪底南靖黃氏聚落群周邊多山,田埔有限,聯外路徑亦顯侷限。 在溪底南靖黃氏聚落群中,常見的是五開間乃至七開間的格局,且有短促護龍環抱的石砌合院。這些石砌民居在變化頗大的坡地中,順應這樣的建地環境,間距頗小的比鄰而居,整體景觀頗具風土的趣味性。落鵝顯明,正身前有凹壽,以及屋宅前有石駁基礎擴充前埕,皆為臨近區域中,傳統民居常見的作法。 溪底南靖黃氏聚落群的牆體承重應用,則有採用內外兩層,皆以石砌完成的「合仔石」砌法。此外,又有內面為土墼,而外觀為石砌,也就是單面用石砌的「封斗」砌法。 石砌與土墼兼用的民居與公廳,在溪底一帶頗為常見,石塊砌法在外觀上,有番仔堵、人字堵、平砌等多樣作法,並用在同一棟民居構築的情形。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