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近山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南部近山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新店區、烏來區、坪林區、石碇區、深坑區、平溪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在客屬叢聚的安坑地區為預防番害,聚落便以「城」的型態出現,城外環植莿竹作為防禦,而將聚落包圍在莿竹城內。 1、「城」與聚落民居 在《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一文中,作者富田芳郎指出基於治安課題,安坑地區的聚落營造,在聚落外圍上築有土牆與瞭望台,以防蕃害與分類械鬥:「例如新店庄的安坑有頭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的地名…而所以用城字,據說是為了防禦蕃害與各類械鬥築有土牆與瞭望台(今已不存)之故」。不過,經現地調查,這樣在早期供作防禦之用的竹圍、土牆、瞭望台與老照片中的槍孔設施,時至今日,已完全不見蹤跡。 漢人約於乾隆20年代前後入墾「暗坑仔」,「暗坑仔」即後稱的安坑(富田芳郎,1934:39)。由於安坑南部,也就是迫近獅頭山以北至塗潭山一帶的山腳地區,原為泰雅族出草的通道。早期的漢籍居民,為取水之便,通常擇址在山腳中的有限坑谷,開闢聚落與田埔,這也造成當地漢人與泰雅族的激烈衝突。 正因為如此的族群關係與地理環境限制,促成安坑谷地的當地聚落,為求治安更趨良好,紛紛以「城」的聚落型態,屯聚成庄。「城」聚落的空間配置與型態,包括居屋集中的群聚在平地上,再以有射孔的高牆,環抱這樣的民居建築群,城牆之外,再環植莿竹作為防禦。 早期安坑地區的每座「城」內,約有20~30戶的人家聚居互衛,並形容當時居民在白天進行開墾農事之後,「夜晚還需抱著柴刀竹槍入夢」的情景(富田芳郎,1934:6),由此側寫可見該地居民長期擔心外患的壓力應該不小。 整體觀之,安坑地區的早期建築是與聚落型態有關,是主屋規模有限,且與臨屋緊密靠近而形成小型集村的草屋建築。牆體建材,是由早期的土墼與木造構築,到了光復之後,再大量改建為目前在當地尚有遺存的磚造民式建築。 【日治時期安坑地區的聚落與民居照片】(日本地理風俗大系,1931)
2、太平宮、潤濟宮與日興宮 安坑內五張庄信仰中心的廟宇建築,是新店客屬最具拓墾意義的聚落建築,也就是外五張地區的太平宮,及內五張地區的潤濟宮與日興宮。這些地方廟宇,幾經改建,目前已是外觀相當華麗的地方大廟。 若以報導中的日興宮為例,在日軍侵台後曾據舊稱「日興居」的本廟宇作為軍營駐紥,香火絕斷。後來日軍在外遷之際,即燒毀該廟,藉此消滅地方信仰,此後鄉民亦不敢重新加以重建。 直至昭和元年(1926),才於日興居舊址復建,同時改名為「日興宮」。經歷年興修擴建,並因晚近的道路拓寬而遷至現址,才將現址上方的原廟宇拆除,將諸神改遷至此重建新廟,最後,在民國85年(1996)始完成現今所見的傳統大廟。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