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三峽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三峽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1、隘寮 據三峽區內客家人的報導,早期與客家墾殖有關的聚落建築,幾乎皆是以「寮」為名的建築物,最具代表性。並在清末以來的不同階段裡,與客家墾民產生多樣的依存關係。 隘寮是為了防範原住民的攻擊而設置,因此所在位置,多半是原住民與外來移民生活領域的交界之處。當漢人的勢力範圍持續擴張時,原住民便舉家遷往更為蠻荒的深山,那麼隘寮也會隨之挺進,設址在原住民的舊有生活範圍之中,甚至就在部落的所在地設立隘寮。 早期漢人入墾五寮從事焗腦工作,由於焗腦場所多位在原住民的獵場領域,為防止原住民突如其來的出草行動,因此,在「腦寮」之外,又設有「隘寮」。諸如今日五寮派出所的場址,在漢人入墾之初即為防番的隘寮用地。 當漢番之間的緊張關係,在歷史中淡去之後,這些隘寮也轉變為農業社會的民居聚落。例如五寮地方的一些舊地名,據《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墾故事:打造北北基客家第一庄》(廖倫光,2012)中所記的現地報導,包括五寮、六寮、七寮等,或在竹崙地方的頭寮、二寮、三寮等流傳久遠的老地名,除了是基於「腦寮」的設置而得名之外,尚有一說,指出這些地名是「隘寮」曾經在此存在過的明證。 據說,今日五寮派出所的場址,在漢人入墾之初即為防番的隘寮用地。又有報導指出,當年在竹崙山裡設立的隘寮,總共有12座之多,從竹崙店仔一直延伸到山區的白雞一帶,以點狀的隘寮,連成帶狀的、且建立有小路相通的防衛線。 又竹崙四寮,是從舊稱「蕃仔坪」的番社部落;其後,再過渡為專用於防備原住民的隘寮,也就是隘丁屯聚的駐守之地,而更名為現稱的「四寮」;最後,再轉變為民居性質的漢人聚落,並繼續沿用四寮這樣的舊地名。 2、腦寮 在北臺灣山林拓殖初期,就已應用的簡易腦寮,是早期焗腦工人的工作場所。通常在接近廣闊的樟林地,可供給樟木,且交通尚屬便利之處,就可找到這類的簡易寮舍。 今日在三峽山林產業道路沿途,尤其是路邊有較大山坪之地,在過去,經常是興建腦寮的絕佳地點。 腦寮裡頭的工作實況,是從山區挑出已砍成碎片的樟木碎片,再運送到臨近的腦寮,並擺進灶上的鍋爐中,腦工就可生火煮水,以水蒸氣將上方鍋爐中的這些碎片,蒸餾出樟木中的腦油,最後將焗成的腦油,加以集中在桶內,再挑送至外地販售。 在焗腦的過程之中,會不斷產生令人難受的熱氣,因此使得腦寮的牆體,一般是採用竹片夾泥牆作為外牆,而且不加泥漿塗護,以便透氣散熱。這樣的竹編牆壁,當地客家以客話稱之為「絣仔壁」。 據《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墾故事:打造北北基客家第一庄》書中本地老住戶陳能兆(1934年生)的報導,據說早年五寮店仔的路邊,就曾有數十座的腦灶及其寮舍,五寮北面的七寮及菜園地,也有相當數量的腦寮。腦寮由於構造簡單,建材用料皆為天然產物,經不起歲月摧殘,在樟腦業退下歷史舞台之後,這些見證地方產業經驗的腦寮構築群,也就一間接著一間的消失蹤跡。 3、茶菜寮 「茶菜」,亦稱「茶菁」,是茶葉的半成品,客語中的茶菜寮,便是茶菁運送到茶工場加工前的中繼站。 早期五寮地方的茶農們,必須將採收後的茶菁載運至店仔的茶菜寮中,等到累積至一定的數量後,再經輕便車運往大豹店仔或是復興鄉水流東的二處茶工場中,加工烘焙為茶葉干。 4、山棕寮 支撐山棕寮建物的柱子,取材自山區常見的筆筒樹幹。具有風土特色的山棕寮,在五寮及三峽區內客家人群聚之地,目前還能看到這樣的簡易構築的應用。 5、筍仔窟寮 時至今日洗清嫩筍污泥的筍仔窟,仍是五寮地區非常普遍的一種產業設施。筍仔窟有的設在住屋旁邊,有的設在竹林地附近,此外,取水方便也是設置筍仔窟的選址要件。 筍仔窟的普及與當地盛產竹筍,有密切的關係。大約從民國60年(1971)左右開始,五寮地區開始廣植竹林,成為本地居民的主要生計來源。每逢竹筍盛產季節,筍農將剛挖出的鮮筍,在筍仔窟洗淨筍殼表面的泥土與污垢之後,隨即裝滿一袋又一袋的下山銷售。 早期的筍仔窟施作,是以當地就地取材的砂岩石板為建材,再以水泥和細砂砌合,外觀少有修整,高度大都在二至三尺之間。 後期的筍仔窟為求堅固耐久,常有將矮牆,改用水泥磚砌施作。外觀上也更為講究,是以水泥粉光修面,使其表面平滑,且更具避免池水外滲的功效。 通常筍仔窟上方,大都加建較為寬敞的寮棚構築,用以遮風避雨,且使洗筍及裝袋作業更為便利。傳統作法上,寮棚構築是以筆筒樹幹或竹管作為支柱,撐起以草覆蓋而成的屋頂。 然而,晚期筍仔窟的寮棚,多數已改用木條或鐵條當作支柱,屋面也改採鐵皮浪板。改良後的筍仔窟及寮棚構築,雖然增長了使用年限,但也失去更多在地的風土趣味。 今日,在店仔街上的劉屋、筍市加工廠、六寮產業道路路邊、外詩朗湯屋、菜園地張屋等地,還可找到尚屬典型的筍仔窟。 6、舂泥屋 五寮地方的建築類型,基本上是歷經表現產業特色的「寮」建築,然後在人口擴充之後,始邁入將定居生活,給予特殊化與神聖化的「屋」建築階段。這樣的轉換過程中,其祭祀拜神的「廳下」,以及各「房頭」派下得以共同叢聚的文化意義,確實是遠大於營建施作或樣式上的轉變。 五寮地方的「屋」建築,與北臺灣近山客家地區的民居形式與作法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寮客屬的早期老屋中,有較高比例的採用舂泥為牆的作法,這樣較高比例的將舂泥屋留存至今的情形,在外縣市的客家地方已屬罕見。 營造民居時僅用山土,夯土為牆,客語稱之為「舂泥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建築技術。難能可貴的在現代的五寮客家聚落中,還能看到以這種傳統技術,施作而成的民居。進一步探究舂泥屋的施作方法,可知古人就地取材的建築智慧。首先,以兩片木板排成溝槽,再將山裡的泥巴、米糠及稻草屑,或是單純僅只泥土,不加水的堆疊進板模內,以杵木夯實,舂泥屋的堅固牆體便可完成。 由於舂泥屋的建築材料,在未夯實之前,遇水容易損壞,因此每逢入夜之後,未完工的建築物最上層,必須鋪上以草料編織而成的覆蓋物,以防夜間的露水或落雨溶蝕土料。 完工後的舂泥屋,泥造牆體通常有1尺2至1尺半的厚度,整體外觀與質感,具有相當穩重的視覺效果。 根據在地居民的回憶,由於早期舂泥屋的屋頂,是用茅草鋪面而成,據說這樣簡易施作的草屋頂,是無法承受夏季颱風的侵襲。 所以,每逢颱風來襲之前,家裡的大人就會趕往山上,割下一把又一把帶葉的竿蓁,帶下山覆蓋在自家的屋頂上,加強防護。即使是厚實的牆壁,外牆也要覆蓋這種帶葉的竿蓁,所編結而成的草壁,據稱藉此可減輕大風暴雨的危害。 在五寮地區的客家民居中,尚有一些碩果僅存,且目前還在使用的老式舂泥屋,諸如五寮國小附近的店仔劉屋、內詩朗山坪中的葉屋、六寮李屋等。 7、石屋 福佬人聚落中的「石頭厝」或「石厝」,在五寮客語則稱之「石屋」。 五寮客家的打石師父,一般是以砂岩做為建材,打製方矩形的石塊或石條,用以興建石屋的牆身。目前在五寮地方維護狀況最為完整的石屋,是位於外詩朗的湯姓伙房屋。 臨近的東眼邱屋的石堡民居,亦是以方矩形石塊,堆疊成又高又大的基礎,外型相當壯觀,是值得一看的在地景點。 8、焗腦伯公 由於清代至日治時期,在本地積極伐樟焗腦的結果,使得目前在五寮山林中,已少見樟樹。雖然樟樹在現在的五寮地方甚是少見,伐樟焗腦的產業也早已消失,但數量頗豐的焗腦伯公,仍受居民崇拜,晨昏祭祀的香火依舊不斷,民眾更將其視為庄內重要的地方信仰。 這些據報導約有40座之譜的焗腦伯公,雖然有的只以數石堆疊而成,然而其具有的開山結腦之歷史記憶,以及在於客籍鄉土的情感依歸上,皆有其深刻的代表意義。 三峽客家地方常見的伯公祭祀場所,有些是人可走進走出的小廟,有些是低矮的石板小祠,有些是將天然石頭或大樹視為神主,亦有直接視一處凹洞為伯公的狀況,設置方式可謂繁多。其中,在五寮外詩朗12鄰前半段的溪谷旁,就有一座將紅布綁在樹幹及石頭上,並在前方的拜埕上,插香即可的伯公祭祀。這座據悉是早期焗腦之人,所留下的「焗腦伯公」,至今仍保有古樸的原始造型。 五寮菜園地在日治時期,確實常見以石頭充當神主的「焗腦伯公」。在菜園地南緣的大伯公廟,前身原本就是一座藏身於深山的焗腦伯公。這座伯公原來在菜園地西面的七寮山林之中,時至晚近由於居民認為原本的位置不好,才遷移至下方的河階地重建廟宇。菜園地大伯公廟本來的廟貌不大,僅是以石頭所砌造的小小石祠,後來再改建成尚稱宏偉的現有規模。本地有此一說,目前到此祭拜此一焗腦伯公的信徒,不僅有客家,也有福佬。 外詩朗山上的伯公,所有都是初墾的先民,為了安自己的心所安置的地方守護。過去那些從事焗腦工作的先民,都是三個、五個一群的入山伐樟煉腦,森林茂密,面對這些繁多的大樹,在先民的心中,自然有了擔心陰氣危害的憂慮。因而為求焗腦作業及居家的安全,依照風俗舊例,每逢初一、十五,都會祭拜這些位於山林裡的伯公,這也使得「焗腦伯公」在此漸趨盛行,且多經增改建而有多種的構築面貌。 ‧以自然的石頭與大樹為其神主的焗腦伯公。如外詩朗12鄰焗腦伯公、外詩朗賴屋伯公,即為顯例。基本上,這些伯公是與自然環境結合在一起的人文地景,人為施作的人造構築部份,極為有限。 ‧改建為石頭小祠,或是水泥造小廟的焗腦伯公。如單開間格局且有華麗裝飾的菜園地焗腦伯公,即為顯例。 ‧無明顯神主的焗腦伯公。據報導在外詩朗山中,有很多這類僅有位置,卻無任何標誌與象徵物的焗腦伯公。 9、竹坑正全製茶廠 統一星巴克於民國98年(2009)推出「台灣在地茶」系列,包括碧螺春、東方美人、蜜香紅茶等,主要是由竹坑正全製茶廠所產製。茶種則為台灣特有品種的「青心柑仔」,業主李氏家族是數代在竹坑製茶為業的詔安客屬。 竹坑正全製茶廠雖已是改進為透天厝的鋼筋水泥造廠房,但其廠內的廠房空間、披茶與烘焙茶葉的設施,尚具傳統風貌。客屬叢聚的三層坪、七份子,目前是星巴克台灣在地茶的茶菁產區,正全製茶廠則是將這些茶菁加以集中,並加工為茶品的在地廠房。 為了找尋品質和製程,皆合乎國際最高標準及穩定性的茶葉產區,統一星巴克選用了台灣三峽的在地品種青心柑仔,推廣本地名茶「碧螺春」,並贏得「南有凍頂山烏龍,北有三峽碧螺春」的美譽。 10、大崙茶工場與茶山 位在竹崙三間店對面的大崙茶工場,所帶動的茶山開發,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客家墾民,進駐樟木及樹林伐盡後的三層坪、九份子、柑仔坪、六寮、竹坑等地,形成梯田為主的茶山景觀,以及竹崙茶場的產銷盛況。 廠房主體是日治時期的舊有建築,原有二層樓高的製茶廠房,至今在結構與格局上並無改變,但在外觀修面上已有更新。 建於日治時期,由三井合名會社經營的大崙茶工場,目前是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單位名稱是北區分公司,營業項目有經營高山茶、綠化工程、種苗出售及農地出售等業務。 11、大豹茶工場 大豹溪的知名旅遊勝地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是將日治時期的大豹茶工場,也就是三層樓高的製茶工廠,在戰後改建為二層樓高的製茶工廠之後,再改裝而成目前所見的觀光場所。這處每逢假日遊客如織的這棟渡假村,也是三峽客家地區,早年產業與社會生活的首要重鎮之一。 三峽山區的客家人只要一提起拓墾故事,必定要說到原屬「三井株式會社」的大豹茶工場,可見其對本地客屬社會與產業的深刻影響。故此,「大河壩」環繞的大豹茶工場,自然是認識三峽山客的第一景點。 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現仍有日治時期的製茶機具及老照片展示。本場所總佔地約17公頃,擁有國寶級的原始板根亞熱帶雨林景觀,其藤蔓、昆蟲、植物生態豐富,共保存六百多種百年以上的植物,與數千種之昆蟲生態。 此外,經日本技師及專家進行地質探勘,證明園區內有品質極優的碳酸溫泉脈,已開挖完成並規劃為綜合性渡假場所。 12、石堡上的東眼邱宅 經由本地所產生的冇石古的砂岩,所堆砌而成的前插角里長之東眼邱宅合院,在三峽山客的石堡建築裡,就數這棟最為宏偉。 石堡及堪稱碩大的合院建築,在此高山峻嶺中所形成的景觀特色,以及客屬使用了不同於桃竹原居地的打石工法等發展,皆值得吾人對這些據點,多加珍視。 13、醒心橋伯公及過坑伯公 金敏里的醒心橋伯公及附近的過坑伯公,是屬河壩中的伯公小祠。特徵上,是設置在溪流邊及溪流中之大石上的土地神祇。因此,除了親和與樸質的廟貌之外,景點位置特殊以及周邊水環境頗具欣賞價值,是醒心橋伯公及過坑伯公的景觀特色。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