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和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
雙和區客家地區的空間與建築表述(中和區、永和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田野採集。 1、中和區 (1)永定游氏、詔安游氏、詔安呂氏等公廳 在樓房林立的中和街市一帶,最能代表客家拓墾意義的民居建築,是各別客屬叢聚之地的宗祠建築。中和區內的客屬宗祠,計有外南勢永定游氏定安堂、虎頭厝詔安游氏樂淡居、汴仔頭詔安呂氏長盛樓、頂南勢角華興街詔安呂氏宗祠、竹崎窩慶安居詔安呂氏公廳等。這些宗祠皆顯示客屬的姓氏宗族,是地方中人數頗眾的大族。 上述這些公廳,普遍都已改建為水泥造的樓房,僅有中和區埤尾一帶的竹崎窩呂氏公廳慶安居,仍是坐東朝西的合院格局,木構屋架而以磚牆承重,尚維持傳統風貌。 (2)烘爐地福德祠 今日中和著名的烘爐地福德祠,是遠近馳名的信仰廟宇與文化景觀。據說是因為南勢角「九房呂」的渡台祖呂德進背負香火來台,才有建廟之緣起。 又有一說,烘爐地土地公廟,是頂南勢呂氏六房祖至此埤尾開基之際,就已在此地區買山及以種茶為業,並且為庇護呂氏所新購置的土地田產,因而,在山坡地上,以三顆取材於當地的自然石頭,搭成有屋棚,而無靠背的「三粒石」土地公。 這樣的由開基祖所創建的「三粒石」土地公,是北部客家地區,極為盛行的一種地祇構築形式,其後才經呂氏族人募款,而改建為宏偉廟宇及具巨型土地公神像的現貌(報導自呂芳隆,1953年生)。 (3)西勢墳場 在墳墓的現地考察上,西勢老墳場是中和至永和一帶保存最為原貌的,又能佐證客屬確實在此源流久遠的集體墳場。其中,最早的墳墓,有嘉慶年間的詔安張氏祖墳。各墓主姓氏,反應外南勢至埤尾一帶的定居群體之狀況,最多的姓氏有詔安與永定游氏、詔安呂氏、詔安范氏等三者,習俗上,死後需改姓張姓的詔安廖氏,則較少數,其他姓氏少之又少。由此觀之,自外南勢北面的牛埔以南,是漳州詔安與汀州永定客屬的叢聚之區。 2、永和區 永和潭墘詔安呂氏,設有德榮居公廳。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