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菊梅是新竹縣寶山鄉寶山村人,從小在農村中長大,國小畢業後,跟在地許多女孩子一樣,集體到竹北的臺元紡織廠覓職,進行三班制輪班工作。這兒同屬新竹縣地區,她每逢休假都會返家,跟八個姊妹一起照顧家計;有一回母親答應竹東黃家去協助茶園摘茶,但臨時有事無法前往,江菊梅剛好在家,因此代替母親前去摘茶,山區生活的孩子自小都懂得這項技藝,茶園工作足可勝任。工作期間認識了黃家第二個兒子,彼此頗有好感。
江菊梅在紡織工作了六年,這幾個年間,跟黃先生保持連繫,就算是去當兵也有書信密切來往,到了21歲時,她返家學習裁縫(客家女兒婚嫁前之準備),22歲時嫁入竹東黃家。
婚後,黃先生深知鄉下耕田所得有限,打算向外發展,有機會考試進入臺北火車站行李房工作,因為國語發音「很標準」,也擔任車站播音服務的工作項目。江菊梅跟從四姊在克難街合伙的打字行上班,她記得當時打字行都是幫電視公司的劇本打字,這段時間她一年生一個兒子,三個兒子呱呱墮地。
到了民國55年,在新莊菜市場賣菜的六姊告知,市場內有間麵店要出讓,勸妹妹來此接手,江菊梅跟丈夫商議,認為鐵路局待遇不怎麼好,打字工作也很刻板,自已做生意買賣比較自由,發展的機會應該比較大,因此決定頂下這家麵店,搬到新莊來,暫住姊姊的大觀路家裡。
這家麵店是製麵的行業,原本的頭家是外省人,江菊梅夫婦在學習了三天製麵功夫之後自行營業。新莊菜市場就在新莊慈祐宮的對面,是本地最大、最多人的地方,夫婦倆勤奮工作,製作麵條、水餃皮等銷售,除了市場內之販售之外,還由黃先生外出送貨,送貨範圍包括泰山、樹林、板橋鄰近區域,每天加工的原料麵粉由三袋增加到三、四十袋,利潤雖不高,但營業的數量愈做愈大,兩夫婦每天早上三點起床工作,一直到下午六點才能休息,工作雖然辛苦,收入相對也就豐富。

江菊梅表示,新莊菜市場人多嘴雜,她兩夫婦很少說客家話,平常多以國語做生意,說話嗓門又大,再加上是麵食方面的買賣,所以攤商們或顧客都以為他們是山東人(外省人),偶而有鄉親以客家話交談,在當時都會被人斥責「客人啊!聽無啦─」,有一種讓人看不起的感覺。久而久之,他夫妻之間除了私自說話,其它場合都以國語並夾雜一些半生不熟的閩南話說話了。
經過數年辛勤工作,江菊梅在大觀路31巷買下第一間房子,孩子就讀於新莊國中,市場內生意興隆,原本這一帶會淹水的情況也在抽水站設立後有所改善,在社區生活上,他開始參加一些新莊老街的營造活動,並知道老街一端的廣福宮是客家老廟,每逢節慶必會準備「金香」前往祭拜。
江菊梅夫婦在12年之間,因參加了李秋霞山歌班教學,先後成為臺北縣客屬文化協會、臺北縣客家民謠發展協會創設的幹部,後來也成為新莊市客家協會的發起人。他們認為,客家鄉親辛苦在此打拼,彼此連絡感情,互通有無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到今天,新莊的製麵行業多由客家鄉親(例如:李德郎三兄弟、彭家聲等)擔任,成為大臺北地區社會經濟的一股力量,這份成績有目共睹,絕對不容忽視,她希望鄉親自立自強,莫要因為工作忘記了祖宗言。
性別 : | 女 |
原籍 : | 新竹寶山 |
現居地 : | 新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