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新北市的客家故事-奮鬥與融合案例

陳盛謙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此地有位離鄉到臺北奮鬥成就的企業家「陳盛謙 」先生,他生長在此山上,生於西元1949年寒冬季節裡,也是臺灣經濟衰退,百業一落千丈,景氣最落寞的年代,五、六歲時都要學燒飯、做雜事等。就學須要打赤腳徒步行一個多鐘頭的山間小路通學,在寒冷的冬季,打赤腳在霜雪裡行走數公里,雨天時只用山芋荷葉或山芎蕉葉蓋著頭上,只顧書包不受雨淋濕外,不管衣褲濕,上學提火把,下課提火把,這樣渡過初中的學業修完後,跟著大他四歲的鄰友姜紹榮兄,從家鄉到臺北尋頭路(工作)。
 

陳盛謙

當時身上只帶五十塊錢和三套換洗衣褲,到處去尋找頭路。找到第一個工作是在和平西路的「永華水電行」裡做雜工,吃在外面小巷攤位,睡在老闆家裡的長凳板,每日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除三餐外無一物可充飢,身體日見瘦弱有如皮包骨,過了半年多,回家時雙親心痛得不肯他離鄉,但他的不怕食苦性格再再度往臺北另找工作,這次找的是博愛醫院當工友,凌晨送報,晚間在餐廳當差來補貼屋租和寄錢回家的數目,但過了一段覺得發展前途不大,而找桂林路一家做油條的餐店裡工作,想要學做生意的行業,但過了半個年頭每日只擦桌、掃地、洗碗、燒火,無法靠近老闆的手藝之下,換到西門町一家川菜館在廚房裡當雜工,想要學烹飪手藝,但過了一個年頭還無法靠近學習炒煮工作時,有位糖果店的店員送蛋糕來時談起換工作事,他介紹陳盛謙進入糖果店學做糖餅工作,同樣從打掃開始。

不久老闆引進乙臺制糖盒機器時,老闆命他學做糖盒工作,就從這裡開始對此行起了興趣,學習三年後,又到了松江路的製瓦紋紙箱工廠工作時,產生將來發展行業的念頭而專心工作到服役,當兵服役空軍高炮隊三年退伍後,由堂姐夫投資十萬元合股,他投資二萬塊的資本,在中和市租了乙棟廠房,購買兩組機械經營制紙箱廠,至三十歲結婚成家,娶「呂月華」為妻,她不但打理家務,埋頭幫助工廠的各項工作,是他的最佳幫手。婚後在三年當中賺一些本錢於土城區買了近一甲地建了兩棟廠房,募集近百位客家籍和五十餘位外族人員工的大規模工廠,還是忙不過來,訂單堆如山的情況下募集多位好友親戚投資拓展廠房營業興隆,達成他的夢想。

多年辛苦耕耘,在近年多半同事退休退股,但是陳盛謙 他說還要再奮鬥幾年,子女全成家立業後他才能退休。

性別 :
原籍 : 新竹北埔
現居地 : 土城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