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新北市的客家故事-奮鬥與融合案例

邱炤明

出生於苗栗大湖鄉復興村的邱炤明,在家中排行老二,在這個純樸的農村,家裡耕種著一甲地的「河灞田」,平常只能幫人做工,包括焗香茅油、當車伕等,在苗栗大湖鄉的少年時光,就是這樣一路走下來的。

當兵回來之後,在家耕作缺少現金收入,邱炤明在堂兄邱大康引介之下來到新莊新泰路的信華毛紡廠擔任作業員,當年這邊名叫「磚雅厝」,毛紡廠跟兵營是最明顯的兩個場所,很多年青人來自各地,進入輪班工作的行列。

正當工作不久(民國55年) ,邱炤明在工作時不小心被車臺齒輪輾斷手指四枝,開始警覺到基層勞工的辛酸,工廠想辦法讓他離職,邱炤明不肯認輸,在民國59年時跟一群勞工同事,偷偷成立工會組織,為自我工作權利做有保障性的努力。

到了民國72年,因經濟不景氣因素,信華公司跳票,六個月員工領不到薪水,邱炤明因為手指受傷時在醫院住院認識的女孩,兩人同病相憐,竟然結婚生子了,領不到薪水讓他們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孩子們的吃飯都出了問題,其實平常他們賺的錢,大多數都寄回老家,自已所剩無幾,因而邱炤明以工會理事的名義,一方面保障員工權益,另一方面要配合公司的「復活計劃」,希望相互為依的生存精神,勞資雙又的權利可以得到鞏固,邱炤明從一位現場勞工,踏入勞工運動的隊伍之中,並曾積極參加「工人秋鬥」的行伍。

邱炤明做事認真,對家鄉人北上謀職的情況多有協助,就算自已在新泰路277巷買下房子(民國72年),負擔很重,他依然願意照顧鄉親,信華員工買下的住家多在現在「聯邦市場」一帶,他來回奔走打點工會事務,家中生活再困苦,也不願放棄工作的機會。

邱炤明的努力,一方面也得力於他老婆的支持,大女兒國中畢業沒再升學,全力工作賺點錢回來貼補家用,也讓弟弟妹妹可以繼續讀書,為家爭光。

邱炤明在寶島客家電臺成立之初,亦投入抗爭的行列,為爭取客家發聲的權利,聯合工會成員,每人一個月捐一百塊錢來贊助,用心良苦,做為一個曾受欺壓的勞工來說,他自認無怨無悔,應該盡點心力。
 

邱炤明

邱炤明於1999年已經退休了下來,但他每個星期仍到總統府當志工,為殘障人士爭權,為勞工權益服務,而感到滿心喜稅。他說就是這樣的勞碌命,讓自已在此生活有所寄託,是一位充滿「俠義心腸」,有膽識、有勇氣的客家子弟。

性別 :
原籍 : 苗栗大湖
現居地 : 新莊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