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modname

首頁 > 新北市的客家故事-奮鬥與融合案例

賴慶城

賴慶城,成長於新竹北埔,是一個家族中的成員,從小跟隨家人耕種茶園,山上沒油沒電,他經常要背油回家點燈,一走就要兩個鐘頭,常年茶園工作,做到雙手出血,收入仍然有限,雖至十八歲的時候已能肩挑兩百斤,但依舊做不到多少錢。

不久,在五龍國小一位何老師的引介之下,來到臺北的北師附小附近之畫框店工作,晚上又到中山北路一間藝廊看店,藉以得到雙重工作收入。

賴慶城自認沒有生意頭腦,思想進入工廠比較穩定,因此在二十四歲時(民國58年)進入南亞塑膠公司工作,進行塑膠布之加工,住的是公司員工宿舍,民國63年結婚並升任領班,這個時候他月領三千多元,待遇比公務人員好,民國66年以39萬在泰山明志路一帶買了一間27坪的房子,正因為缺少做生意的打算,買的是二樓的房子,認為比較安靜衛生,上下爬樓梯也較方便。南亞同事三分之一都是客家鄉親,平常連絡多,合作工作的機會也多,相互作業倍感親切,因此感覺十分勝任工作。而家中排行老二的弟弟也在中壢從事自助餐生意,父親前往幫忙,老家北埔的土地從此荒廢。

民國76年起,賴慶城放棄較高工資的三班制輪班,開始正常工作時數,原因自然是年紀漸大,希望跟一般人一樣,不想繼續日夜巔倒的上班制度,到了民國90年工廠結束,他調往林口廠工作,職務有了調低的變動,四年之間,從事塑膠攪料的辛苦工作,他不眠不休,堅持肯做肯動就能讓人看得起的信念,給新工廠管理幹部有了深刻印象。

退休之後,賴慶城於民國82年加入泰山客屬會,並參加新莊客家協會之胡琴班學習,也因年紀漸老需要運動,他參加社區太極拳訓綀班,擔任了總幹事之職務,每星期二在明志國小操場鍛鍊身體。
 

賴慶城

做為一位客家子弟,賴慶城認為大家都是外出維生,平常疏於文化教導,年青一代多缺少學習的場合,再加上身處閩南人居多的鄉鎮,很難獲得客語應用的時機,因此多是能聽少講,日漸斷層,很是遺憾。

性別 :
原籍 : 新竹
現居地 : 泰山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