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苗栗縣銅鑼鄉樟樹林的吳立旺,說起他之所以來臺北,是因為八七水災時,家中擁有之田地被水沖毀,重新整理後,七八分地已成沙田,耕種收成少難以維生,在三十一歲的時候不得不北上找事做。
吳立旺是經鄰居李慶禮之介紹,進入泰山之江繽皮包廠上班的,自已先上來工作二年後,全家人(包括父親、妻兒)才上來,江濱廠是香港人的外資公司,待遇尚稱不錯,民國64年那一年,辛勤工作並加班有了積畜,才在泰山鄉明志路巷子中買房子,吳立旺清楚知道自已的負擔,愈加勤奮工作,妻子也以客家米食製作的手藝,在附近市場販售自已做的「粄仔」,例如:水粄、菜包、油飯、粄圓等等,以供貼補家用,日子就這樣撐了下來,直到民國67年江濱廠合併於南亞塑膠新東廠,吳立旺隨著工廠之合併來到新莊化成路上班,吳立旺負責的塑膠皮加工及打紙版、切紙皮作業項目,以基數計時工作,工作很緊張,工人們二班制輪班作業,每天中午分成三批吃中飯,時間是11:30、12:00、12:30,大餐廳都要如此分配,可見員工人數之多。
吳立旺說,新東廠內之員工多數是客家子弟,尤以苗栗人居多,他們普遍學歷不高,但多能吃苦耐勞工作,內部溝通良好,但彼此打招呼的機會不多,其中有一位總務主任的名字叫陳啟林,是公館鄉鶴岡人,他是職務較高的一位,到了民國70年,吳立旺當時月薪有二萬多元,算是很高的收入,比其它工廠都高,可惜臺灣塑膠皮加工製品日漸沒落,南亞決定裁撒新東廠,對員工予以資遣,他領了遣散費離開後,在家中接單代理客戶加工,一些同事也都如此泡製,例如:曾源盛(曾任泰山客屬會理事長)等,一方面不致失業,另方面將加工技術得以在民間承繼。到了民國75年他又將隔壁房買下打通,一邊是工作間一邊就是住家。他太太多年市場米食販售也有了名聲,收入加加起來,吳立旺認為可能比自家工作所得還多,他說一點也不誇張。
時代在進步,在三個兒女長大成人之後,吳立旺的代工時代也宣告結束。
現在的吳立旺,已經很少回銅鑼老家,只有遇到親友之婚喪喜慶,才會專程回去看看。回想年青時候的生活艱辛,明顯是一部不斷奮鬥的個人歷史,記得老家旁一間「至倫宮」,每年舉辦廟會的場面,只要有消息,到今天他都會親自參與,很少錯過,這也算是一份深厚的感情吧。

吳立旺以坦白的言語表示,做為一位客家人,他上來臺北生活,日常多以國語溝通,也經常撥空參加社區活動,不會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之處,日久他鄉變故鄉,這是他最真切的寫照。
性別 : | 男 |
原籍 : | 苗栗銅鑼 |
現居地 : | 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