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淩,原籍桃園縣楊梅鎮二重溪,阿公李阿海,在孩提時代由祖母(阿婆)帶著三位叔伯,於日據時期(1940年)北上來到新莊西盛地區幫人耕田,當時這兒的地主名叫王土龍,他們一家總共要耕種六甲地,這邊的土地都是沙洲,附近只有幾家草屋,一條湳仔溝從中穿過,李子淩家當時是租田寮來用,住的是磚造的平房,雖然一家工作辛苦,但已令人刮目相看了。因為耕種的土地太大了,又邀了一房詹姓表親上來分耕,彼此隔壁相鄰分房居住。
搬上來種田後的第三年臺灣光復,李子淩還清楚記得當時他爬上屋頂,看臺北遭受美軍空襲的壯烈景象,一幕幕記憶深刻的所在,祖母疼他,頻頻叫他下來,說這是很危險的舉動。光復後,在民安國小讀一年,二年級開始就要步行到新莊國小上課,那時候沒有什麼像樣的路可走,李子淩是走田埂路打赤腳去上學讀書的,老師們剛從日語教育轉換到國語文教育,每個都是今天進修講習,明天就教小學生,可以說是現買現賣,發音也不一定準確,家中老人家也催促說做田比較好,不要讀書,所以李子淩的小學階段是走走停停的。
隨後李子淩考入初級農業學校植物科(現今泰山高中校地),一樣每天走路上學,也不覺得路途遙遠。畢業後在民國四十五年進入公賣局樹林酒廠,月薪500元。樹林酒廠生產紅露酒,分為工務、製造、物料、總務、化驗等部門,在現場工作三年後擔任「庫守」,又升任領班、副課長等職務,直到84年辦理退休為止。
李子淩認為運氣很好,進入酒廠工作之時,得到副廠長黃增炎(頭份人)、化驗室徐主任(中壢人)、工務課長宋增有(富岡人)之照顧,他們都是客家鄉親,彼此之間很是疼惜,有機會時也知道相互提攜,所以一輩子成為要好的朋友。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李子淩在工作期間以建教合作的方式插班國立藝團(板橋大觀路),這是民國56年時候的事,他在這裡的西樂隊、國樂隊學習,讓他打好了一個基礎,為日後舖好了路。
在民國45年時(23歲)李子淩結婚,太太是苗栗縣807醫院前的賴屋伙房人,這段姻緣是他當兵時留下的,婚後育有二男三女。
李子淩記得小時候大漢溪是從潭底靠山這個方向流過去的,經過三次河川改道,目前大漢溪才是流向板橋去的方向。他也記得小時候躲空襲,家中婦女都要「做粄仔」下防空洞慢慢吃,真是一段艱辛又奇妙的日子啊------。
李子淩的國樂才華,是在參加桃園「臺灣區山歌比賽」時被林忠正鄉長發覺的,從此對山歌民謠之伴奏,各地老人會之活動都能發現他的身影。
數年前,李子淩教導一群學生,成立了「西盛社區國樂團」,成為表演臺上的常客,精湛的琴藝令人激賞。

目前李子淩四兄弟共有一千坪的田地,分佈於光華國小旁,做為菜園使用,民安西路旁的老房子在民國96年7月拆除改建,而楊梅老屋仍有一片茶園,都是上代人辛苦耕耘所留下來的成果。李子淩是北上新莊的第三代,他的兒孫也有三代人,在本地是較早落戶的人家,特別值得予以記述。
性別 : | 男 |
原籍 : | 桃園楊梅 |
現居地 : | 新莊 |